在这个耗费的社会,我们要有自己喘气的空间

  • 在这个耗费的社会,我们要有自己喘气的空间

    發布人 vitality 2024-08-18 14:18

    一个正常人的一生都质问、怀疑过自己的人生意义。

    而探索、塑造自己的人生意义是需要心力支撑的,

    我们的教育和社会对心力绝大部分时间都是严重的耗费。

    我们小时候没有时间和空间去探索自己想要什么,更没有能力去塑造自己的人生意义。

    这片土地的成长基本都是被学校教育完,然后被社会教育,这是一种极其耗费心力的成长。

    等到我们终于有能力塑造自己的人生意义的时候,我们已经没有心力和激情了。

    所以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中,我们需要有自己的空间,来滋养、保护自己的心力。

    理想的情况是工作、生活可以滋养我们,但现实往往并非理想。

    从小到大的教育、工作、生活对大多数人而言都是对生命力的消耗,而非滋养。

    加上我们处于一个巨大的割裂时代,

    历史与未来,梦想与现实,不止是割裂,甚至是鸿沟。

    传统的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念已经无法完全适用和指引我们前行,

    我们面临着新旧价值观的撕裂和冲突,内心不断面临着矛盾和分裂;

    梦想与现实也在相互攻击,这些都严重消耗我们个人及社会的能量,

    很多人都生活在冰火两重天的世界,以至于每个中国人至少拥有两种人格。

    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因为各种心理社会压力而导致的身体层面的疾病,

    更为触目惊心的是这个现象低龄化与多样化的发展速度。

    孩子和成年人都在用自己的心灵和身体控诉着这个社会的割裂、暴力、病态与畸形。


    (一)

    生物需要自己的可支配活动空间才能健康生长。

    但现在,家对很多打工人来说不过是一个吃、洗、睡的地方。

    时间、物理,以及心理方面的可支配活动空间是如此的匮乏。


    以猫为例子,

    空旷的客厅猫不喜欢,猫喜欢的是能上蹿下跳,能高处巡视,

    遇人可以躲避到隐蔽的地方。

    所以空间里有高地错落的桌子、柜子,

    有能躲藏的柜子底下,面积不用太大,

    只要有属于自己的空间,猫就很开心。

    但如果一片什么都没有的空地或者客厅,

    对猫来说就没有属于自己的空间来躲藏和活动,

    容易焦虑应激、过度嗜睡、肥胖等。

    人也是一样的,孩子喜欢自己的秘密基地,成年人喜欢到家在车里待一会再上楼。

    对于孩子和成年人,

    生活就是从一个控制不了的地方,到另一个控制不了的地方。

    所以对于真正属于自己的可支配活动空间,哪怕再小也会非常珍惜。

    可支配活动空间的匮乏,会让人无法主动有热情地和环境交互,

    这种对空间的低支配会影响人对周围环境的感情,

    对人类的感情产生抗拒心理,厌恶和别人打交道,

    自我贬低,甚至产生“自己死了也无关紧要”的想法。

    为什么大家都喜欢网络空间?

    不就是因为网络空间比现实空间的支配性高。

    逃进网络空间,不过是因为现实太过无奈。

    (二)

    人们整个人生似乎就是一场永无尽头的高三。

    整个社会都在不断驱使着我们要更快、更有效率的活着,

    哪怕已经超过了身体的极限,一分一秒都不能浪费。

    这种节奏让我们无法按照自然时间生活,

    过有生命力的生活,只感觉身心俱疲,不停被压榨。

    社会中的很多人,

    尤其是人们眼中的“好学生”,

    内心中总认为生活就有一个目标,

    然后用最短的捷径,最高的效率到达目标。

    一个目标结束就设置前往下一个目标。

    一旦没了目标,人就会陷入不安与恐慌,

    如果不朝着某个目标按照ta的计划往前走,也会害怕,

    而一旦计划被打乱,或者没得到计划中的结果,同样会不安与恐慌。

    网上都说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

    但如果ta们真正处于旷野,没有计划、没有目标,

    首先面对的一定也是不安与恐慌。

    在这样的人生中,生活只是不断挑战新的更高的目标,

    在竞争中存活这一种方式。

    很难去包容地接受其他价值观,

    尊重他人的生活方式。

    在这样一个竞争和效率至上的社会,白天和夜晚一起压榨着每一个人。

    高强度的加班、长时间的工作、休息日出勤、通宵工作等造成严重的疲劳、对健康的不安和公司内部紧张的人际关系等。

    这种生活中的每个人都精疲力竭。

    这就是现代世界!

    外部看似繁荣华丽,内部以可怕的方式快速运转着,所有人不断沦陷其中。

    不知所措的焦虑、充斥内心的空虚……

    在这种社会,生活被认为是一场接一场的竞赛,只有赢家才能得到尊重。

    这样的想法让人们牺牲了感觉和思考,认为勤劳与意志力是成功的关键。

    我们本末倒置了。

    竞争变成了生活的主体,

    但这种生活太残酷、太坚韧、太需要紧绷肌肉和神经。

    这种生活顶多成为一两代人的生活基础。

    一两代人之后,它就会使人神经疲劳想要逃避,

    休息放松也会像工作一样紧张和苦难,完全地放松已经成为不可能。

    现代世界的生育率,尤其是中日韩就是这一现象的最好写照。

    现实中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很多人离开公司后,

    头脑中依旧漫长工作的事情,心理上无法从工作状态解放出来。

    无论孩子还是成年人,都无法彻底地放松休息,

    心中会产生羞愧感和罪恶感,人们已经没有办法全身心地放松了。

    无法摆脱学习工作和无法投入休息是一体两面。

    内心的向往逐渐变得干涸,只能对学习工作的成就感产生快感。

    人们身处其中最开始的感受是压抑,

    随着时间的积累会逐渐合理化、自我说服……

    在不断地自我说服中,每个人的内心大门会越发紧闭,

    人们不再真实地表露自己,

    于是大家都被迫戴上面具伪装成另一个样子生活。

    由此造成的痛苦是一切心理疾病的根源。

    在伪装中人们离真实的自我越来越远,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无法接受自己。

    这些人们不单单对学习工作之类的事情缺乏自信,

    而且严重缺乏让别人接受、认同自己的存在的体验。

    由于缺乏和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经验,他们对现状严重不安。

    所以哪怕是一点点挫折都会让他们坠入孤独的深渊,

    产生被人抛弃的感受。

    如果在人际关系中,大家都能真实地表露自己的内心,

    能得到他人的包容和支持,大家就不会病了。

    可以说在如今社会,

    大多数人都无法过上正常的生活,

    甚至可以说周围是残酷且反人类的环境,

    所以无法从生活中获得力量。

    正常的生活应该是先满足衣食住行最基本的需求,

    然后想要陪自己的小孩玩耍,看看大自然,种花养草什么的……

    接着,拓展自己的能力、不断成长发展,满足实现自我的欲望。

    再有就是享受和外面世界进行多种多样的接触的快乐。

    技术越发展,我们生活不是该越轻松吗?

    为什么反而节奏越快,越疲惫?

    如果人类不扎根于正常的生活,

    迟早有一天精神上会走进越来越窄的死胡同,

    生理上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也会日渐衰弱。

    (三)

    显然,这不是一个滋养人的环境,甚至可以说是反人类的。

    对于人口负增长,网上有这样一段话。

    人口负增长的哲学含义是什么?

    在一个没有饥荒、大规模瘟疫和战争的社会里,

    人口的自然下降其实是一个细思极恐的事情。

    因为这代表了在“人生是否值得去经历”这个终极哲学问题上,

    这个社会所创造的生活让参与其中的的大多数人选择了否定。

    是的,现实就是这样的病态,

    我们做的应该是去认清现实,而非随着时间的积累去合理化、自我说服。

    病态就是病态,错误就是错误,

    哪怕周围人,甚至十万、千万的人将其视为“正常”,

    什么“自古以来”“天经地义”“别人都是这么活着的”,

    错误不会因为人多就变得正确。

    只有意识到错误是错误才能走向正确。

    如果将监狱当作正常人间,就注定逃不出高墙。

    生命需要均衡才容易健康,内心也需要外部世界达成平衡才容易平静。

    当现实生活对我们是消耗,

    我们就需要寻找能滋养我们的事物。

    我们生活的源头是我们自己,

    所以我们需要自己滋养自己,

    如果连自己都在对抗自己,消耗自己,精神就非常容易出现问题。

    我们需要争取和搭建自己的物理、时间和心理空间

    拥有自己的堡垒来抵御现实世界的侵袭。

    再说一遍:心理疾病的根源其实基本都是无法表露真实的自己,然后被迫戴上虚伪的面具生活。

    人要有个容纳自己的真实感情的空间,只有能真实地表露自己的内心,心理才容易健康。

    给自己一个空间,真实地表达自己。

    我们能看到历史上很多名人越是困难,表达欲越发强烈。

    人的内心就像一汪清泉,

    能将泉水不断清理,就会涌现出更清澈、清凉的泉水,

    自身也会获得更大的活力。

    反过来讲,如果一个人将什么都藏在心里,

    清泉就会变成死水,就会逐渐败坏,滋生心理问题,并越来越严重。

    生活中有个内心情感的出口真的很重要,朋友、写作、绘画等都可以。

    所以我们能看到苏轼虽然一生颠沛流离,坎坷起伏,

    但苏轼仅现存于世的文学作品就有2700多首诗,

    300多首词,以及大量散文作品,还有绘画作品。

    如果没有这些作品,苏轼估计早就自闭了。

    所以保护好自己的表达欲,多一点表达欲,

    情感有出口,内心才容易健康,人才容易豁达 。

    另外很重要与迫切的一点是,重建我们的人际关系。

    现在都是原子化、孤独的个体,

    生活中的联系更多是人与中心的联系,而非人与人的联系。

    人们因学业、工作而聚,但这样的人际关系并非适合自己,

    于是大家都是熟悉的陌生人。

    重建人际关系,是重新建立适合自己的联系

    现代信息技术为我们重建人与人的联系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意味可以突破地理限制,向世界发出自己的信号,

    然后与那些与自己相似的个体建立发自内心的联系。

    去建立心与心的交流,而非总是戴着面具和周围人交流。

    如果有一两个可以心与心交流的朋友,

    可以真实地吐露自己,

    其实心理就不会有太多问题。

    留出一部分时间给自己,

    去建立并用心经营自己的小圈子。

    可以互相分享心事、共担苦难、共享快乐,也能一起进步。

    人终究还是社会动物,人与人真实的联系是无法替代的。

    有这样一个属于自己的小环境,对自己的身心都有极大地抚慰、安慰。

    当然还有一个选择,逃离。

    如果环境很消耗,最好是离开,选择适合自己生长的环境。

    人类就是动物,环境不适合生存,

    就迁徙到适合生存的地方,很正常。

    但也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寄托于换个环境就会好。

    无论在哪里,都要学会搭建自己的内心世界和自己的人际关系,

    这些会是我们抵御现实世界侵袭坚实的堡垒。


    人与人之间的互助、救济是人类得以走到今天最强大的力量,

    宗教本质其实就是底层民众互相帮扶、互相依赖的一个组织。

    在这样耗费的现实,不要轻易的自我贬低,请全然的爱自己。

    我们都曾以为重要的是找到成功的道路,

    但更重要的是全然地爱自己。

    只有全然的爱自己才容易找到真实的自我,

    找到真实的自我才容易找到自己热爱的事物。

    只要和自己,和自己热爱的事物建立深度关系,

    加上长年累月在上面的积累,最终自然就会收获成功。

    所以比起成功,更重要的是滋养和保护好自己的生命力,

    vitality 回复 1 month, 3 weeks ago 1 成員 · 0 回复
  • 0 回复

歡迎留言回复交流。

Log in to reply.

讨论開始
00 回复 2018 年 6 月
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