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耗费的社会,我们要有自己喘气的空间
-
在这个耗费的社会,我们要有自己喘气的空间
一个正常人的一生都质问、怀疑过自己的人生意义。
而探索、塑造自己的人生意义是需要心力支撑的,
我们的教育和社会对心力绝大部分时间都是严重的耗费。
我们小时候没有时间和空间去探索自己想要什么,更没有能力去塑造自己的人生意义。
这片土地的成长基本都是被学校教育完,然后被社会教育,这是一种极其耗费心力的成长。
等到我们终于有能力塑造自己的人生意义的时候,我们已经没有心力和激情了。
所以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中,我们需要有自己的空间,来滋养、保护自己的心力。
理想的情况是工作、生活可以滋养我们,但现实往往并非理想。
从小到大的教育、工作、生活对大多数人而言都是对生命力的消耗,而非滋养。
加上我们处于一个巨大的割裂时代,
历史与未来,梦想与现实,不止是割裂,甚至是鸿沟。
传统的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念已经无法完全适用和指引我们前行,
我们面临着新旧价值观的撕裂和冲突,内心不断面临着矛盾和分裂;
梦想与现实也在相互攻击,这些都严重消耗我们个人及社会的能量,
很多人都生活在冰火两重天的世界,以至于每个中国人至少拥有两种人格。
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因为各种心理社会压力而导致的身体层面的疾病,
更为触目惊心的是这个现象低龄化与多样化的发展速度。
孩子和成年人都在用自己的心灵和身体控诉着这个社会的割裂、暴力、病态与畸形。
(一)
生物需要自己的可支配活动空间才能健康生长。
但现在,家对很多打工人来说不过是一个吃、洗、睡的地方。
时间、物理,以及心理方面的可支配活动空间是如此的匮乏。
以猫为例子,
空旷的客厅猫不喜欢,猫喜欢的是能上蹿下跳,能高处巡视,
遇人可以躲避到隐蔽的地方。
所以空间里有高地错落的桌子、柜子,
有能躲藏的柜子底下,面积不用太大,
只要有属于自己的空间,猫就很开心。
但如果一片什么都没有的空地或者客厅,
对猫来说就没有属于自己的空间来躲藏和活动,
容易焦虑应激、过度嗜睡、肥胖等。
人也是一样的,孩子喜欢自己的秘密基地,成年人喜欢到家在车里待一会再上楼。
对于孩子和成年人,
生活就是从一个控制不了的地方,到另一个控制不了的地方。
所以对于真正属于自己的可支配活动空间,哪怕再小也会非常珍惜。
可支配活动空间的匮乏,会让人无法主动有热情地和环境交互,
这种对空间的低支配会影响人对周围环境的感情,
对人类的感情产生抗拒心理,厌恶和别人打交道,
自我贬低,甚至产生“自己死了也无关紧要”的想法。
为什么大家都喜欢网络空间?
不就是因为网络空间比现实空间的支配性高。
逃进网络空间,不过是因为现实太过无奈。
(二)
人们整个人生似乎就是一场永无尽头的高三。
整个社会都在不断驱使着我们要更快、更有效率的活着,
哪怕已经超过了身体的极限,一分一秒都不能浪费。
这种节奏让我们无法按照自然时间生活,
过有生命力的生活,只感觉身心俱疲,不停被压榨。
社会中的很多人,
尤其是人们眼中的“好学生”,
内心中总认为生活就有一个目标,
然后用最短的捷径,最高的效率到达目标。
一个目标结束就设置前往下一个目标。
一旦没了目标,人就会陷入不安与恐慌,
如果不朝着某个目标按照ta的计划往前走,也会害怕,
而一旦计划被打乱,或者没得到计划中的结果,同样会不安与恐慌。
网上都说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
但如果ta们真正处于旷野,没有计划、没有目标,
首先面对的一定也是不安与恐慌。
在这样的人生中,生活只是不断挑战新的更高的目标,
在竞争中存活这一种方式。
很难去包容地接受其他价值观,
尊重他人的生活方式。
在这样一个竞争和效率至上的社会,白天和夜晚一起压榨着每一个人。
高强度的加班、长时间的工作、休息日出勤、通宵工作等造成严重的疲劳、对健康的不安和公司内部紧张的人际关系等。
这种生活中的每个人都精疲力竭。
这就是现代世界!
外部看似繁荣华丽,内部以可怕的方式快速运转着,所有人不断沦陷其中。
不知所措的焦虑、充斥内心的空虚……
在这种社会,生活被认为是一场接一场的竞赛,只有赢家才能得到尊重。
这样的想法让人们牺牲了感觉和思考,认为勤劳与意志力是成功的关键。
我们本末倒置了。
竞争变成了生活的主体,
但这种生活太残酷、太坚韧、太需要紧绷肌肉和神经。
这种生活顶多成为一两代人的生活基础。
一两代人之后,它就会使人神经疲劳想要逃避,
休息放松也会像工作一样紧张和苦难,完全地放松已经成为不可能。
现代世界的生育率,尤其是中日韩就是这一现象的最好写照。
现实中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很多人离开公司后,
头脑中依旧漫长工作的事情,心理上无法从工作状态解放出来。
无论孩子还是成年人,都无法彻底地放松休息,
心中会产生羞愧感和罪恶感,人们已经没有办法全身心地放松了。
无法摆脱学习工作和无法投入休息是一体两面。
内心的向往逐渐变得干涸,只能对学习工作的成就感产生快感。
人们身处其中最开始的感受是压抑,
随着时间的积累会逐渐合理化、自我说服……
在不断地自我说服中,每个人的内心大门会越发紧闭,
人们不再真实地表露自己,
于是大家都被迫戴上面具伪装成另一个样子生活。
由此造成的痛苦是一切心理疾病的根源。
在伪装中人们离真实的自我越来越远,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无法接受自己。
这些人们不单单对学习工作之类的事情缺乏自信,
而且严重缺乏让别人接受、认同自己的存在的体验。
由于缺乏和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经验,他们对现状严重不安。
所以哪怕是一点点挫折都会让他们坠入孤独的深渊,
产生被人抛弃的感受。
如果在人际关系中,大家都能真实地表露自己的内心,
能得到他人的包容和支持,大家就不会病了。
可以说在如今社会,
大多数人都无法过上正常的生活,
甚至可以说周围是残酷且反人类的环境,
所以无法从生活中获得力量。
正常的生活应该是先满足衣食住行最基本的需求,
然后想要陪自己的小孩玩耍,看看大自然,种花养草什么的……
接着,拓展自己的能力、不断成长发展,满足实现自我的欲望。
再有就是享受和外面世界进行多种多样的接触的快乐。
技术越发展,我们生活不是该越轻松吗?
为什么反而节奏越快,越疲惫?
如果人类不扎根于正常的生活,
迟早有一天精神上会走进越来越窄的死胡同,
生理上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也会日渐衰弱。
(三)
显然,这不是一个滋养人的环境,甚至可以说是反人类的。
对于人口负增长,网上有这样一段话。
人口负增长的哲学含义是什么?
在一个没有饥荒、大规模瘟疫和战争的社会里,
人口的自然下降其实是一个细思极恐的事情。
因为这代表了在“人生是否值得去经历”这个终极哲学问题上,
这个社会所创造的生活让参与其中的的大多数人选择了否定。
是的,现实就是这样的病态,
我们做的应该是去认清现实,而非随着时间的积累去合理化、自我说服。
病态就是病态,错误就是错误,
哪怕周围人,甚至十万、千万的人将其视为“正常”,
什么“自古以来”“天经地义”“别人都是这么活着的”,
错误不会因为人多就变得正确。
只有意识到错误是错误才能走向正确。
如果将监狱当作正常人间,就注定逃不出高墙。
生命需要均衡才容易健康,内心也需要外部世界达成平衡才容易平静。
当现实生活对我们是消耗,
我们就需要寻找能滋养我们的事物。
我们生活的源头是我们自己,
所以我们需要自己滋养自己,
如果连自己都在对抗自己,消耗自己,精神就非常容易出现问题。
我们需要争取和搭建自己的物理、时间和心理空间,
拥有自己的堡垒来抵御现实世界的侵袭。
再说一遍:心理疾病的根源其实基本都是无法表露真实的自己,然后被迫戴上虚伪的面具生活。
人要有个容纳自己的真实感情的空间,只有能真实地表露自己的内心,心理才容易健康。
给自己一个空间,真实地表达自己。
我们能看到历史上很多名人越是困难,表达欲越发强烈。
人的内心就像一汪清泉,
能将泉水不断清理,就会涌现出更清澈、清凉的泉水,
自身也会获得更大的活力。
反过来讲,如果一个人将什么都藏在心里,
清泉就会变成死水,就会逐渐败坏,滋生心理问题,并越来越严重。
生活中有个内心情感的出口真的很重要,朋友、写作、绘画等都可以。
所以我们能看到苏轼虽然一生颠沛流离,坎坷起伏,
但苏轼仅现存于世的文学作品就有2700多首诗,
300多首词,以及大量散文作品,还有绘画作品。
如果没有这些作品,苏轼估计早就自闭了。
所以保护好自己的表达欲,多一点表达欲,
情感有出口,内心才容易健康,人才容易豁达 。
另外很重要与迫切的一点是,重建我们的人际关系。
现在都是原子化、孤独的个体,
生活中的联系更多是人与中心的联系,而非人与人的联系。
人们因学业、工作而聚,但这样的人际关系并非适合自己,
于是大家都是熟悉的陌生人。
重建人际关系,是重新建立适合自己的联系。
现代信息技术为我们重建人与人的联系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意味可以突破地理限制,向世界发出自己的信号,
然后与那些与自己相似的个体建立发自内心的联系。
去建立心与心的交流,而非总是戴着面具和周围人交流。
如果有一两个可以心与心交流的朋友,
可以真实地吐露自己,
其实心理就不会有太多问题。
留出一部分时间给自己,
去建立并用心经营自己的小圈子。
可以互相分享心事、共担苦难、共享快乐,也能一起进步。
人终究还是社会动物,人与人真实的联系是无法替代的。
有这样一个属于自己的小环境,对自己的身心都有极大地抚慰、安慰。
当然还有一个选择,逃离。
如果环境很消耗,最好是离开,选择适合自己生长的环境。
人类就是动物,环境不适合生存,
就迁徙到适合生存的地方,很正常。
但也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寄托于换个环境就会好。
无论在哪里,都要学会搭建自己的内心世界和自己的人际关系,
这些会是我们抵御现实世界侵袭坚实的堡垒。
人与人之间的互助、救济是人类得以走到今天最强大的力量,
宗教本质其实就是底层民众互相帮扶、互相依赖的一个组织。
在这样耗费的现实,不要轻易的自我贬低,请全然的爱自己。
我们都曾以为重要的是找到成功的道路,
但更重要的是全然地爱自己。
只有全然的爱自己才容易找到真实的自我,
找到真实的自我才容易找到自己热爱的事物。
只要和自己,和自己热爱的事物建立深度关系,
加上长年累月在上面的积累,最终自然就会收获成功。
所以比起成功,更重要的是滋养和保护好自己的生命力,
歡迎留言回复交流。
Log in to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