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真相时代的《专家之死》:反智主义、上诈下愚与信息鉴别

  • 后真相时代的《专家之死》:反智主义、上诈下愚与信息鉴别

    發布人 Brave 2024-05-06 03:33

    《专家之死:反智主义的盛行及其影响》(The Death of Expertise: The Campaign against Established Knowledge and Why it Matters)是一本由美国海战学院的国家安全事务教授托马斯·尼科尔斯所著的书籍,深入探讨了当下这个后真相时代中专家意见被边缘化的现象。

    无论在互联网还是现实生活中,这种“上诈下愚”的现象都大量存在,我在此前的推文里多次讨论过,现在已经无力吐槽了。你们都是聪明人,只有我是傻子好吧。

    言归正传,本书的中心论点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人们越来越容易获取信息,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能够正确理解和使用这些信息。相反,这种信息的泛滥往往导致了一种误导性的知识平等主义,使得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观点同样重要,即使这些观点是基于错误或不完整的信息。作者也讨论了确认偏差(confirmation bias)、达克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等认知心理学观点。

    尼科尔斯在书中指出,这种现象有多重原因,包括网络的开放性、高等教育中的“顾客至上”思维,以及新闻产业的娱乐化。他认为,这种对专家意见的抵制使得普通民众相信没有人比别人懂得更多,从而使民主机构面临堕落为民粹主义或技术专家治国的危险。

    特别是当大学扩招成为一种产业以后,学校将学生视为客户,以及学术成绩的膨胀等。这些问题导致了大学文凭的贬值,以及批判性思维的缺失。学生们成为了挑剔的顾客,而不是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思想者。关于这个问题,我也多次讨论过。得到的反馈呢?无力吐槽。而且,负责任地讲,中文推特绝对是反智文化的重灾区(从某种意义上讲,比微博等平台还要严重)。

    此外,作者还着重讨论了互联网上信息质量的良莠不齐,注意力经济及资本参与互联网传播的问题,这些都考验着我们甄别可靠信息的能力。资本参与互联网传播,议程设置发挥作用,争夺用户注意力,不具备批判性思维的个体无能力甄别可靠信息。媒体在给观众输送刺激本能和感官,却并无真正价值的信息。KOL崛起,各类伪专家大行其道。

    实际上,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的一个感慨是:中文世界的专家,恐怕早就死的更彻底了。中文世界的民众往往搞不清楚,很多政策的制定,并不是专家主导的。也无法鉴别真专家和伪专家,更没能力去看书,最终把所有的专家都标签化为砖家叫兽。

    由于大家都太智商超群了,知识在后真相时代已经沦为一种宗教。事实和客观真相往往被个人信仰和群体共识所取代,这导致了信息的极度分化和不确定性。在这样的环境中,知识和信息可能被用来支持特定的观点或信念,而不是被用来追求客观的真理。

    显然,看到并理解现实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即使在后真相时代,知识和科学仍然是寻求真理和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科学方法和批判性思维被视为对抗误导和虚假信息的关键策略。

    在这方面,《专家之死》不仅是对当前社会现象的分析,也是对未来社会发展的警示。社会大众应当避免对专家的误解,提升自己的智商,并基于事实展开对话和沟通。

    总之,本书对于理解当代社会中信息如何影响我们的认知和决策具有重要意义,不仅适合学者和专业人士阅读,更适合广大公众。特别是总是自命不凡的网友,应当多读几遍。

    Brave 回复 2 weeks ago 1 成員 · 1 回复
  • 1 回复
  • Brave

    成員
    2024-05-06 03:44

    当然,以上只是从一个角度来讨论的,在信息过载和情绪驱动的社会环境中,如何辨别真伪和保持理性思考确实是一件难事。除了《专家之死》以外,要把握这个主题,值得阅读的书还包括:

    1. 《后真相时代》:作者赫克托·麦克唐纳在这本书中探讨了真相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被操纵、利用,并提供了如何在后真相时代中清醒思考的建议。

    2. 《精英的傲慢》:探讨了精英主义如何导致知识和权威的腐败,以及这种腐败如何影响公众对真相的看法。

    3. 《广场与高塔》:分析了社会网络如何影响公众对知识的接受,以及这些网络如何成为宗教化知识的温床。

Log in to reply.

讨论開始
00 回复 2018 年 6 月
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