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美元资产的比特币:成败一以贯之,王者无可争议

近期,中美关税战的暂缓为市场带来一丝喘息,也间接排除了比特币短期内的一项潜在利空因素。然而,若将目光投向中长期,比特币(BTC)价格的走向,核心逻辑异常清晰,一切都与“美国”这两个字息息相关。简言之,美国强,则比特币强。这一定位,将比特币置于美元资产的框架内,甚至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数字黄金”,与美国主导的金融体系和创新能力深度绑定。
一、比特币:无可争议的王者与“常识”的胜利
比特币之所以能成为全球精英未来资产配置的首选,并非空穴来风。其背后逻辑已从科技创新(去中心化、抗审查)、政治博弈(地缘政治下的避险工具)、经济规律(抗通胀的数字稀缺性)、文化认同(数字原住民的新信仰)、历史进程(货币形态的演进)、人类心理(对确定性的追求)乃至主权个人(资产自主权的体现)等多个维度得到了全方位的剖析和论证。
正是基于此,形成了对整个加密行业的整体理解框架。比特币之所以能保持长期上涨趋势,其核心在于“常识”——一种在未被普遍认知前,往往被多数人忽视甚至误解的深刻规律。
那么,什么是“常识”?常识就是你用来决策的稳定内核。既然是稳定的,就不可能昨天是观点A,今天突然改成观点B。常识可能有多个线程,就像谢顿的心理史学,对未来的预测有多个分支,但内核一定是稳定的。许多人往往高估自身的智力与技巧对投资结果的影响,却极大地低估了常识的决定性力量,最终可能导致“鸡飞蛋打”。
比特币辜负过谁?即便是在2017年1.8万美元的历史高点买入,经历了2020年跌至3000美元的惨痛熊市,只要能坚持下来,2021年便迎来了6.9万美元的新高。
同样,即便在2021年6万美元的阶段性高点入场,若能在熊市1.6万美元时适当补仓,如今也并无亏损。
相比之下,传统资产如房产,其流动性与风险暴露模式截然不同:房价即便下跌50%,银行贷款依旧需要偿还三十年,其杠杆效应和强制性偿付压力远超比特币的现货持有。
二、山寨币的幻象:99%的泡沫与价值甄别的“窄门”
与比特币的王者地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山寨币的普遍乱象。一个残酷的现实是:99%的加密项目都是垃圾,市值排名十名开外的项目,其价值甚至不如空气——毕竟空气还能供人呼吸。
笔者的研究虽然也涉及比特币之外的项目,但始终坚持一个前提:默认比特币是唯一的王者,是加密世界的“价值锚”,在此基础上再去拓展视野,且对于市值排名十名开外的项目,绝不会触碰。因为绝大多数所谓的“创新”只是对比特币核心价值的拙劣模仿或毫无意义的叠加,缺乏穿越周期的基本盘。
当前币圈仍处于何种阶段?有两个指标可以作为参考:门罗币(XMR)和Pi币。
1. 只要Pi币一天不掉出市值排名前100,就足以说明当前币圈仍由缺乏理性判断、追逐虚幻叙事的投资者主导。
2. 若Pi币依然能够轻易超越门罗币这类历经考验、具备真实用例和技术深度的老牌匿名币的市值,则表明币圈距离价值发现和理性成熟尚有漫长距离,其整体尚不具备真正改变世界的实力基础。
3. 那些在市值排名上能被Pi币轻松超越的项目,从投资角度看,几乎都是亏本买卖,参与者无异于“搏傻”,在信息不对称和情绪驱动的市场中进行零和甚至负和博弈。
现实是,优秀的加密项目屈指可数,它们如同穿过“窄门”的少数派。币圈尚处于非常非常早期的阶段,除了比特币等少数真正具备颠覆性价值和网络效应的项目值得投资外,其余绝大多数不过是“搏傻游戏”,缺乏内在价值支撑和长期生命力。
三、“基地”的坚守:稳定内核、常识研究与精英意识
尽管如“基地”这样的社群一直在普及常识性认知,但影响力有限,“韭菜们”依旧如飞蛾扑火般投身于高风险的山寨币炒作。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当前的历史阶段决定的:中文币圈的主体用户画像仍以寻求快速致富、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屌丝”群体为主。而“基地”则试图汇聚和培养中文圈内相对更为精英、更具长远眼光的一批人。
然而,人都有其固有的路径依赖和认知惰性。现实社会中的精英,99%尚未开始系统性投资比特币。这并非他们缺乏远见,而是认知转变需要时间、信息筛选和独立的深度思考过程。“基地”的核心价值在于做好自身,着眼长远,致力于打造一个能让参与者实现终身成长的微环境,专注于研究那些被大众忽视、却至关重要的“常识”。
正如笔者从2022年开始撰写推文,所有核心观点力求从一而终,为的就是勾勒和验证这个稳定的决策内核。而许多所谓的意见领袖(KOL)不同之处就在于,其观点可能如浮萍般漂泊,缺乏一致性和深度,难以形成真正的投资哲学。
人生成败皆有因果,且一以贯之:现实中又穷又胖又蠢、有慢性病还抱怨社会的人,和他相处久了,你会发现他的处境往往都是自身一系列错误决策和不良习惯长期积累的必然结果。穷的原因,胖的原因,蠢的原因,有病还抱怨社会的原因,很多时候都是内在逻辑一贯性的体现——都是因为缺乏稳定内核,无法严于律己,无法进行延迟满足。
这样的人在需要高度自律和理性判断的币圈不亏钱几乎是不可能的。连学习新知、控制欲望、管理健康这些基本人生功课都做不好,如何能守住并增值财富?
所以,我也反复提醒,千万不要购买市值排名十名开外的项目,但没能听进去并付诸实践的人,其钱包余额自会说明一切。这并非简单的投资建议,而是基于对人性、市场规律和价值本质的深刻洞察。
归根到底,人生是一个复杂的自适应系统。真正优秀的人,不是仅在某一个领域超越常人,而是在生活态度、学习能力、决策质量、情绪管理等多个维度上,都可能展现出全方位的优势和自洽性。无论虚拟场景还是现实场景,他们都力求构建内在的秩序和逻辑。而真正优秀的人,因为自身足够优秀和自律,能够洞察事物本质,自然没精力去无谓地抱怨外部环境。
他们会关注社会的趋势、宏观的结构,但在结论上,一定不会轻易把责任归咎于外部,而是更倾向于反思自身认知、提升自身能力,从而主动承担责任,力求在既定约束下做到最优。这与“基地”所倡导的精英意识不谋而合——这种精英意识不仅仅指向社会地位或财富积累,而是说一种持续学习、独立思考、自我完善的精神状态和行为模式。
四、比特币:宏观变局下的战略灯塔与认知飞跃
将比特币置于“美国强,则比特币强”的框架下,并非简单地将其等同于一支美股。更深层次的逻辑在于,美国作为当前全球创新、金融资本和制度框架的核心驱动力,其对新兴技术的包容性和强大的资本市场为比特币的成长提供了重要的外部环境。比特币的许多早期采用者、开发者社群、以及最重要的机构资金入口,都与美国息息相关。因此,美国的国运,特别是其科技创新活力和金融市场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比特币的叙事强度和资金流向。
然而,比特币的价值远不止于此,它更是在全球宏观变局下的战略性资产。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全球化遭遇逆流、主权信用货币体系面临通胀和信任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比特币以其去中心化、总量恒定、抗审查、易于跨境转移的特性,展现出超越传统资产的独特价值。它不仅可以被视为一种对冲法定货币贬值的“数字黄金”,更是一种在不确定性时代下,对冲系统性风险、保护个人财产主权的“诺亚方舟”。
理解比特币的这一层战略意义,需要一次认知上的飞跃。它要求投资者超越短期的价格波动,洞察其作为一种新兴资产类别,在全球金融版图中重塑价值储存和转移方式的潜力。这不仅是对技术的理解,更是对历史、经济、政治乃至哲学的综合考量。对于那些能够完成这次认知飞跃的“精英”而言,比特币不再仅仅是一个投机工具,而是其长期资产配置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是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思想灯塔”和“价值锚点”。
五、结论
这种认知飞跃,本质上也是“常识”的体现。它要求我们认识到,世界并非一成不变,旧有的秩序和价值标准可能会被颠覆,而新的共识和价值载体正在形成。能够率先识别并拥抱这种历史性转变的人,往往是那些拥有稳定内核、持续学习、并敢于挑战传统认知的人。正如错过互联网浪潮的企业一样,那些固守旧有资产配置范式而未能理解比特币革命性潜力的个体或机构,可能会在未来的财富格局中处于不利地位。
因此,比特币的强弱,短期内或受市场情绪、宏观流动性(例如美联储政策)乃至地缘政治事件(如关税战)影响,但其长期价值的根基,一方面系于美国所代表的创新与资本力量的持续注入,另一方面则在于其作为应对全球变局的独特属性,以及越来越多“觉醒”的个体对其“数字稀缺性”和“主权性”的认同与共识。这需要投资者不仅要有“基地”所强调的微观层面的自律和稳定内核,更要有宏观层面的远见和战略定力。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