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entralization? We're still early!

损失厌恶与主权个人的周期性投资理念构建

Two striped deck chairs on a lush green lawn under bright sunlight, evoking relaxation.

2022年Brave推文整理。

认知和心智的升级(即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过程,本质上也是三观建立与重塑的过程。理解这一过程的关键之一,是采用“演化”的视角,因为人类是演化的产物。许多人类行为背后的潜意识,及由潜意识驱动的本能反应,都是演化的结果。正因如此,理解演化形成的潜意识,以及潜意识支配下的本能行为,非常关键。 在投资中,大量的错误操作,往往都与“损失厌恶心理”密切相关。而损失厌恶心理,就是人类演化的产物。

所谓损失厌恶心理,简单讲,是指相较于追求收益,我们更厌恶损失。 损失厌恶心理无处不在。单身久了,就害怕进入二人世界,因为这会失去单身狗的自由;被女(男)朋友劈腿的痛苦,远远大于追到女(男)神的快乐。 Terra Luna死亡螺旋了,还是不忍心割肉,总想着还能涨回来,否则自己的付出就白费了。

一、损失厌恶:演化的产物

损失厌恶是人类演化的产物。 在长期的人类演化中,在不确定性、恶劣自然条件和各种残酷的鱿鱼游戏面前,损失厌恶型主体存活并儿孙满堂的概率,远高于非损失厌恶型或其他类型主体。 子孙相传,损失厌恶最终成为条件反射般的人类心理预设。 对此,行为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做了很多实验,这里不赘述了。

一个关键问题是:在投资的场景下,很多人都谈到了损失厌恶心理,但我们该怎么看? 有人说,损失厌恶心理告诉我们,千万不要厌恶损失,要反人性,所以当断则断,该割就要割!早割早超生! 也有人说,很多傻子,因为厌恶熊市下跌带来的损失,天天割肉,最后把自己割没了,所以坚持住!不割就没损失!

其实,仅仅简单地套用损失厌恶这个概念,是很不负责任和不靠谱的。 许多投资“大师”和KOL正是通过这种方式误导投资者,利用他们对损失厌恶心理的盲目依赖,将投资者引导到错误的逻辑中,最终沦为“大师”割韭菜的工具:当“大师”让你割肉,你就无脑割;当“大师”让你扛单,你就无脑扛。结局是,大师赚得盆满钵满,而你却总是亏损。因此,理解损失厌恶的真正含义,以及它如何影响我们的决策,至关重要。

二、损失厌恶的情境化分析之新韭菜

损失厌恶不是一个可以脱离具体情境的普适概念。它的表现形式和影响,因情境的不同而千差万别,需要被细分为不同情况来展开讨论。离开特定情境,损失厌恶的一般描述是缺乏意义的。以下是一些典型场景下的分析:

首先,极端厌恶风险的人,可能根本不会进入加密货币市场,甚至对股票市场也缺乏兴趣,可能更喜欢储蓄。对于这些人而言,损失厌恶体现为一种演化带来的错配。

原因在于,在信用货币时代,若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的财富,自己持有的法币将会不断缩水。 因此,这种极端厌恶风险的选择,既体现了这些人的损失厌恶心态,这体现为一种未经理性权衡的本能反应,同时也是在自我损害。 由于这部分群体缺乏理财意愿和理财知识,将无法在现代社会里更好地捍卫自己的财富。

其次,对于进入高风险市场的人群来说,损失厌恶的表现因经验而异。以加密货币市场为例,这是个典型的高风险的投资领域。除了绝大多数想要暴富的赌徒外,往往是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群体。新韭菜和老韭菜的行为模式各不相同。

其中,新韭菜往往是在牛市进入市场,他们对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缺乏理性的估计。同时,由于牛市币价一直在上涨,新韭菜往往会误以为自己是凭实力在赚钱,却不知一切只是运气。 因此,对于新韭菜而言,由于缺乏对自己行为的准确评估,他们在牛市往往会过度自信。

具体而言,新韭菜的行为偏好往往是追涨,并且在币价上涨到高潮时,仍然会过于自信地判断:还存在较大幅度的上涨空间。 然而,good times create weak men, and weak men create hard times. 此时,价格实际上已经到顶,但新韭菜却仍在持续加仓、甚至在顶点ALL IN,对其中蕴含的巨大风险浑然不知。

所以,从新韭菜的角度来看,他们之所以不选择逃顶,其实也是过于自信带来的形势判断,他们误以为还会持续上涨,因而此时如果卖出将会带来利润损失。 这背后其实也存在损失厌恶的心理在作祟。既然认为利润唾手可得,自己怎能此时就金盆洗手,给自己徒增损失。

同时,对于新韭菜而言,另一行为模式是频繁交易、反复操作。 但实际上,老韭菜都知道,频繁交易的收益远远低于市场平均收益。 并且,由于区块链领域存在期货杠杆合约,新韭菜的过于乐观,可能导致其不自量力地使用这些高风险金融工具。 直到发生一夜之间资产归零的惨剧,甚至成为赌狗,负债累累。

此外,新韭菜的另一个过于自信的表现,是对区块链市场毫无认知,对区块链技术趋势丝毫不了解,就信誓旦旦地满手山寨币,不持有任何比特币或主流币。 新韭菜往往自以为学识渊博:比特币太贵了,读了些鸡血文章后就更加笃定,山寨币时代已经到来,自己作为新的天选之子,不持有比特币将会获得更高收益。

而一旦市场进入熊市,新韭菜的行为模式将更加符合损失厌恶心理的一般表现: 当自己的资产已经跌破本金后,新韭菜不仅不患得患失,反而因为惧怕损失而拒绝止损,选择死扛到底。

但是,当市场持续下跌,大多数项目特别是山寨币,下跌幅度将高达90%以上,甚至在90%的基础上再跌90%。而比特币也将有80%以上的跌幅。 在这样惨烈的市场情况下,每个加密货币群聊里,都没人冒泡了,群主也跑路了,只有垃圾广告。大家普遍删除了查看市场行情的APP,没有人再好意思说自己投资了区块链。

而新韭菜开始信仰崩塌,之前的过于自信转为对区块链歇斯底里般的绝望,痛斥区块链都是骗局,在最底部割肉离场。 此时,多数新韭菜不仅把之前赚的钱都亏了回去,而且投入的本金也普遍损失超过95%,这都是真金白银的损失。 少数新韭菜,因为持有比特币或运气好,几年后会再回来。接续新韭菜进阶之路。

三、损失厌恶的情境化分析之老韭菜

然后才轮到老韭菜的故事,也就是经过了一轮牛熊但比较幸运,进阶到下一个春天的韭菜。 对于仅经历过一轮牛熊的老韭菜,也要分情况来看,其中一种情况是:在熊市顿悟,掌握了大量专业金融知识,成为高手。 Hard times create strong men, strong men create good times. 这是少数天资聪慧的韭菜。

多数情况是,熊市没怎么学习区块链知识,只是割的早逃过一劫,或者一直在学习忍者神龟,隐忍不发,一条道走到黑,最终迎来新一轮牛市的进阶版新韭菜。 对于这些进接版韭菜而言,第一个坑就是,当币价上涨自己终于解套以后,这些进阶版韭菜就开始心里犯嘀咕: 会不会只是回光返照,会不会再跌下去?

于是,同样是基于自己的判断,回顾过往,自己受了熊市这么多委屈,终于可以无需再忍。 因此,出于对形势的悲观判断,这些韭菜选择潇洒离场。他们最终只是没有亏钱。 他们不想再赚钱了,熊市亏钱的感受实在是太令人煎熬了,相较于赚钱,他们更害怕会有进一步的损失。 这是损失厌恶心理的另一种表现。

然而,当币价翻了两倍、三倍后,他们又捶胸顿足自己信仰不坚定、没挺过黎明前的黑暗,过早离场。 特别是一打听,身边的很多朋友一直没卖,还做了研究,现在资产翻了十几倍。 普通人最受不了这种刺激,于是这些已经离场的韭菜,和上一轮割肉的韭菜,又基于对损失的厌恶,更狂热地回归市场,开始追涨。

小结一下,不难发现,损失厌恶是和具体情境相关的。无论你是哪个阶段的韭菜,可能都会犯错。 问题的核心不在于损失厌恶,这只是人性弱点对错误的放大,是让你更冲动、做出激烈反应的助推器。 真正的错误在于:对自己缺乏认知、对市场缺乏敬畏,知识存在极大短板,未能形成准确理解市场的可靠认知框架。

四、如何克服损失厌恶心理的影响

所以,不能简单地套用损失厌恶心理的概念来去做投资决策,但是务必要重视损失厌恶心理的心理预设被激发带来的后果:亏钱、亏钱、亏钱。 而较为细致地复盘了损失厌恶心理在新韭菜以及经过一轮牛熊的老韭菜的非理性决策中的具体体现以后,我们就需要深入研究: 如何克服损失厌恶心理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一个极简版的答案是: 建立一个可靠、系统且开放的加密货币市场认知框架。 这个认知框架需要: 1)避开过于自信、损失厌恶的大坑,形成足够的安全边际; 2)防范行为科学知识已揭示出的其他人性弱点; 3)适配仍处于早期、不断变化的加密货币市场情况; 4)整合价值投资和大周期趋势投资的双重优势。

塑造自己的认知框架,需要了解框架效应。 我们的理性思考离不开通过语言在头脑中构建一个框架,并在这个框架下进行思考和决策。 然而,普通人在框架构建的过程中,常常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往往把自己的框架限定在狭窄的范围内,即仅仅考虑其中一两个变量,就来做决定。但我们面对的市场,却非常复杂。

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一书中将之概括为窄框架,并认为窄框架+损失厌恶心理,是很多人频繁交易并亏钱的重要原因。 你可能只考虑今天赚了多少,却忽略整体是亏损的。 现实中,很多KOL提供的信息,往往也都是窄框架:因为XXX,所以要涨了;牛回,速归。 看似很简洁有道理,实则都只是噪音。

你所要解答的是一个异常复杂的、理解市场的开放式问题,但你为了偷懒,选择将这个问题降维成“涨还是跌”,“买还是不买“等类似的简单问题,或者将决策权交给KOL,无脑地跟着KOL做这种简单的选择题。 倾向于使用窄框架,恰恰表明了你的非理性,你实际上并不了解区块链市场的残酷,你也不愿意费脑筋学习。

五、宽框架:构建可靠的投资决策体系

面对未来所涉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更可靠的认知框架是宽框架,即不是考虑单一或少数变量来做选择,而是综合考虑多个变量和维度来做复杂决策,形成稳定、可靠的决策策略。 所以,想要停止亏钱,现在就需要重新筛选一下,你所关注的KOL里,哪些人总是在引导你做选择题,而哪些人有助于你真正学会做决策?

在区块链和加密货币市场上,这个问题已经严重到无力吐槽了。 很多KOL在专业知识上很欠缺,但社会阅历很广,洗脑和PUA能力极强。 因此,他们总能轻易调动大家的情绪,操纵和激发普通人的损失厌恶心理,并辅以窄框架的策略提供,让这些人在充满风险的市场里无脑跟单,将理性的投资变成了自杀式的投机。

所以,为了降低被割的频率,首先要学会慢思考,你必须抑制住自己的决策冲动,三思而后行。 特别是不要天天盯着行情和市场,而是要深刻认识到,自己之所以亏钱,是因为知识上太欠缺了!必须持续学习,来弥补自己的知识缺陷! 只有这样,你才能逐步形成更可靠的宽框架的认知框架,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

宽框架的形成,不是自上而下的,不存在上帝把所有的变量都告诉你的情况。 现实是,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可靠的宽框架也在不断变化。 因此,大家需要自下而上地学习,积累自己对自己的理解、积累对市场的理解,最终形成可靠的认知框架。 当然,还是有些最基本的考虑因素,我们需要在初学时准确掌握:

(一)框架只是你的主观判断,必须设置止损

第一,投资依靠框架,但框架只是你的主观判断,未必和市场情况一致。 因此,当按照自己的认知框架决策时,就必须防范认知框架出错。 若市场趋势与你的评估正好相反,你必须及时反馈,重估、调整认知框架。 但由于损失厌恶心理的存在,实操时,你往往会犹豫不决。 所以,必须想个办法,对抗人性弱点。

必须遵守的投资纪律是:当根据认知框架“买入”后,立刻挂限价单设置止损点。 止损点设置需考虑三个问题: 1)止损点能够反映你的认知框架大概率已经出错。若你的认知框架仍然有效,止损可能会带来损失。 2)止损点不能过低,可以略低于成本,但必须高于你的心理承受限度。 3)结合K线来设置止损点。

务必注意:止损点设置后,就不要轻易更改。人在临时决策中往往是非理性的,要相信你的第一次判断。 如果一道选择题的答案你不是很确定,第一印象往往是最正确的。 越是更改你的首次判断,你得出的结论就越是离题万里。 同时,止损点是用来匹配认知框架的。建议采用相对长期的认知框架。勿短线交易!

(二)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背后是两种人生

第二,区分风险和波动,能力不够,慎做短线,尽量只做长线。 所谓风险,是指一旦你的认知框架失败,止损后的实际损失。 所谓波动,是指在你的认知框架预测容忍范围内,暂时产生的账面损失。 交易中,必须避免让波动影响你的判断,让波动影响你的心态。 认知之外的,才算风险。并通过止损点锁定风险。

长期投资者,是时间的朋友,是乌龟。其认知框架和决策根据,往往经过时间检验、充分论证和反复推演,可靠性更高。 作为长期投资者,无论是研究价值投资方法,还是研究趋势投资方法,都是为了提高认知框架的准确性。 相应地,长期投资者每天都学习研究,他们是长了两条腿的书,终身学习是他们的工作。

而短线交易员则是兔子,他们要每天练习面对K线的快速反映,随时准备解读纷至沓来的新闻和各类市场消息。 他们时刻和不确定性、风险、概率对战,在市场中反复狂奔,甚至夜不能寐,因为天知道兔子睡觉的时候市场会不会突然大瀑布。 相比之下,长期投资者则很淡定地推进自己的研究,每天有规律地作息。

因此,短线和长线,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背后是两种不同的理念,不同的人生。 很多投资大师说,短线交易员还是长期投资者,是天生的。 我的认识则是,短线交易员是聪明人,而长期投资者是有智慧的人。智商可能是天生的,但智慧往往不是。 智慧的积累需要几十年如一日的好奇心、思考、阅读和坚持。

(三)会买的是徒弟,会卖的才是师傅

第三,判断卖出时机,是个高难度动作,这要求认知模型足够完善。 但人无完人,我们都是在试错中成长。不要因为一两次模型失败就一蹶不振。 其实,若知行合一,不碰期货杠杆合约,并事前设置了止损点,你最大的失败,也不过是损失了一些时间,而不会一到熊市就倾家荡产。 要知道,灰度目前都亏损超30%!

相应地,如果你在牛市万众疯狂时,无法判断何时卖出,可以遵循如下原则: a)不挣最后一个铜板。不要过于贪心。回顾乌龟精神,学会佛系,心态平和。 b)将本金分步骤逐渐卖出。为熊市储备子弹; c)为家人改善生活。买房,买车,都可以; d)永远不要完全清仓,永远坚定和践行长期投资的基本理念。

(四)终身学习,每天都要认真做研究

最后一个重要的基本原则,就是研究了。 对于长期投资者而言,最大的风险在于学习能力不足、认知模型存在漏洞,错误判断了周期,错误估计了市场情况,错误地选择了自己的投资标的,最终没有获得预期利润,当然也没有血亏。 因此,想要避免这个风险,长期投资者必须学会研究。

必须要知道,研究永远不是为了炫耀。长期投资者必须有能力心静如水,为自己的财富自由而学习。 古之学者是为己,今之学者是为人。意思是,古时圣人学习是为了真正地提高自己,而今天很多人学习只是为了人前炫耀。 所以,长期投资者不屑于人前炫耀财富或学识,因为他们知道,这会影响自己正心诚意。

所以,长期投资者不能花拳绣腿,而必须掌握最先进的知识,并能够在关键时刻弹不虚发。这才是不懂不投的真义所在。 关键不在于“投不投”,关键在于“懂不懂”。一定要有足够的信息储备以后,形成了可靠的判断逻辑以后,再去投资。 不懂宏观环境、市场周期、行业发展、投资标的,很多人不懂的问题太多了。

特别是,当你此前的认知框架已经失效,并且已经按照计划止损, 此时短期内就千万不要行动! 而是应该闭门思过,思考自己为什么错看了市场。 并在三省吾身的基础上,形成新的长期主义的认知框架。 争取通过新的认知框架,做到不贰过。 如果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甚至恐怖游轮,那可就真成韭菜了!

(五)综合判断何时抄底

许多行为金融学概念,都只是现象描述,我们必须在现象的基础上施加认知框架。 比如,下降趋势中,参考点在止损时其实很重要。没有了参考点,就无法妥当设置安全边际。但上升趋势中,参考点的重要性就降低了。

又如,损失厌恶会让抄底者在熊市不敢进场,引发极端行情,亦即严重超跌,这个时机就成为判断什么时候抄底的重要指标。 如果很多人还敢于抄底,一直在进场,甚至热议牛回速归,这就说明底部还没到,损失厌恶心理带来的极端恐慌行情还没有最终到来。

当然,还需要结合其他重要指标来综合判断何时抄底。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 但我们每天看到的各类分析文章和KOL提供的分析,其实往往都是单一的窄框架指标,甚至这个单一的窄框架指标也很容易有相反理解。 因此,根据单一指标来决策是很不靠谱的。想要不亏钱,必须形成自己判断加密市场的宽框架系统。

六、小结

损失厌恶心理作为人类演化的产物,是一种深植于潜意识的本能反应。在投资中,它既可能保护我们免受重大损失,也可能让我们陷入不理性的误区。因此,我们需要在理解这一心理机制的基础上,构建可靠的认知框架,从而在复杂多变的市场中作出更为理性的决策。

无论是新韭菜还是老韭菜,投资最终拼的不是运气,而是认知。只有通过持续学习、深入研究和不断优化自己的认知框架,才能真正做到“不懂不投”,最终实现财富的稳健增长。

相關文章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