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entralization? We're still early!

社交媒体:数字时代的焦虑之源与“躺平摆烂”的温床

社交媒体本应是连接你我,构建美好虚拟家园的工具。然而,研究和实践均表明,充斥着滤镜、点赞与算法操纵的Web2社交媒体,却逐渐演变成数字时代的焦虑之源,将我们推向“躺平摆烂”的温床。每个个体都有义务搞清楚,社交媒体究竟是如何一步步将我们囚禁于焦虑的牢笼,又如何催生出“躺平”“摆烂”等消极心态。

一、橱窗里的“完美”:焦虑的种子,在攀比中生根发芽

关于这个主题的最新研究成果是今年3月心理学大师Jonathan Haidt的新书《The Anxious Generation》,现在已是《纽约时报》编辑推荐的No.1畅销书。有空我会认真写个书评。Jonathan Haidt敏锐地指出社交媒体与青少年心理健康之间的关联。他认为,青少年更容易在社交媒体上进行社会比较,而平台上充斥的“完美”生活,更是加剧了这种焦虑。这些精心营造的“完美人设”,如同橱窗里光鲜亮丽的商品,刺激着我们不断比较,将焦虑的种子深埋心底。

此前,皇家公共卫生协会(RSPH)就在研究中发现,Instagram、Snapchat等以图片和视频为主的平台,对年轻人的心理健康影响最大。青少年缺乏成熟的认知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更容易将社交媒体上的“完美”等同于现实。当现实生活与虚拟世界中的“完美”标准产生巨大落差时,焦虑、自卑、抑郁等负面情绪便会滋生,将他们推向“躺平摆烂”的深渊。

实际上,不仅是青少年,成年人也难以幸免,这是人类在数字时代的共业。朋友圈里光鲜亮丽的生活,职场晋升的喜讯,无形中都成为了比较的标杆,让我们疲于奔命。社交媒体上“岁月静好”的假象,与现实生活的压力形成鲜明对比,这种落差感带来的心理失衡,最终转化为焦虑和压力,让我们深陷其中,难以自拔,甚至开始寻求“躺平”来逃避现实。

二、算法的牢笼:信息洪流,将我们推向焦虑与“躺平”的深渊

Adam Alter在《欲罢不能:刷屏时代如何摆脱行为上瘾》一书中,也深入地揭露了社交媒体算法的“阴谋”。为了追求用户粘性和商业利益,平台利用算法不断推送“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将用户困在信息茧房之中,难以自拔。我们如同提线木偶,被算法操控着情绪和喜好,却浑然不觉,最终迷失在焦虑和“错失恐惧症”(FOMO)之中。

《推特机器》一书则更加尖锐且直白地地指出,我们已经沦为被算法操控的“数据奶牛”,被动接受着海量信息,难以分辨真伪,疲于应对。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也印证了这一点:经常使用社交媒体的成年人更容易感到压力和焦虑,更容易产生“错失恐惧症”。面对这股信息洪流,有人选择提升信息筛选能力,保持独立思考;也有人选择“躺平摆烂”,任由算法摆布,成为焦虑的傀儡。

无论是成年人还是青少年,都被裹挟在这股信息洪流之中,难以逃脱。我们被动的接受着算法的“投喂”,被制造出的焦虑裹挟,却无力反抗,这种无力感,进一步加剧了我们的焦虑和不安,成为“躺平”的温床。

三、情感的错位:虚拟狂欢背后的空虚,滋生孤独与摆烂

Robert D. Putnam在《孤独的美国人》中,深刻地指出,社交媒体的兴起,导致人们面对面的社交互动减少,加剧了社会隔离和孤独感。《推特机器》也表达了类似的担忧,认为过度依赖社交媒体会导致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加孤独,缺乏真实的社交连接。

我们热衷于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生活,点赞评论,这些看似热闹的互动,却难以弥补现实生活中情感的缺失。虚拟世界的狂欢,换来的却是现实生活的孤独。美国心理学会(APA)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经常使用社交媒体的年轻人更容易感到孤独和抑郁,更容易出现社交焦虑和社交回避行为。

社交媒体带来的情感错位,让我们在虚拟世界中迷失,逐渐丧失了在现实生活中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我们沉溺于虚拟世界带来的短暂慰藉,却忽略了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情感需求,最终陷入孤独的泥沼,滋生出摆烂的消极心态。

四、数字极简主义:逃离焦虑,拒绝躺平,拥抱真实人生

面对社交媒体这片数字时代的焦虑温床,我们并非要将其弃之不用,更不能任由自己“躺平摆烂”。我们需要的是正视问题,积极寻求解决之道。

第一,跳出算法的牢笼,做信息的主人。 主动选择关注的内容,减少无意义的刷屏时间,不被算法牵着鼻子走,才能摆脱信息茧房的束缚,找回思考的主动权。

第二,撕下“完美”的滤镜,接纳真实的自我。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和生活方式,不必为了迎合他人而活,也不必为了追求“完美”而焦虑。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才能活出真实的自我,收获真正的快乐。

第三,走出虚拟,拥抱真实,建立真实的连接。 放下手机,学会离线。花更多时间陪伴家人朋友,参与线下活动,你将感受到更多来自真实世界的美好。用心经营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才能驱散孤独,找到心灵的归属。

在社交媒体的无形心理操纵下,焦虑和躺平、摆烂就像三座大山,横亘在我们面前。认识社交媒体对自己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非常重要。很多时候你之所以只想躺平摆烂,并不是因为你被铁拳暴击了,而是你被社交媒体FUCK了。庆幸的是,生而为人,我们与生俱来地就具备理性选择的能力,主权个人应当跳出算法的牢笼,皈依数字极简主义,拥抱真实而美好的生活。

作为非营利站点,基地的建设离不开大家的捐助支持。在Cardano钱包(如Lace、Eternl 等)中输入 ADA Handle 名称$brave2049,即可为基地提供小额捐助。为支持Cardano治理和基地建设,亦欢迎将Cardano链上治理权限委托给Brave(Brave的Cardano链上治理DRep信息)

相關文章

主权个人:清醒的自我与合作的力量

主权个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它为个体提供了一种清醒的生存方式:既不迷失于消费主义的符号化生存,也不陷入社达的丛林法则之中。它强调个体的自我负责与合作共赢,主张通过长板效应实现自我价值,同时通过志趣相投的团队弥补短板。

从密码朋克视角看数字极简主义的隐私优势

隐私不是默认的,而是需要主动争取的。数字极简主义正是密码朋克践行隐私保护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面对数字时代的隐私挑战,我们不必完全退出科技世界,而是可以通过更加有意图的数字生活方式,让科技更好地为我们服务,而不是让我们被科技所支配。在这个充满监控与数据收集的时代,数字极简主义或许是重新夺回数字自由的关键。

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中的隐秘枷锁

这是一个人人都被裹挟其中的时代——算法主导了我们的信息获取,数据成了新的财富,而我们,却成了被精准剖析、操控和商品化的对象。数字时代所带来的信息茧房让我们以为自己自由地选择,却在不知不觉中滑向了一种无间地狱般的循环困境。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