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纪元中的金融博弈:周期、价值观与生存法则

结合了这几天的基地内部群聊讨论,吸纳了部分成员的观点。
加密市场的波动,正如世界政治与经济的洪流,充满了不确定性。从深熊到转向乐观,再到牛市的确立,直至近期的剧烈调整——这一切不仅是资本流动的表象,更是周期性规律与“乱纪元”模型相互博弈、现实权力斗争深度交织的体现。这不仅仅是某个特定领域的故事,而是整个世界在大变局下的一个缩影。要理解当前的市场,需要超越简单的技术分析和情绪波动,深入到更宏观的历史、政治和哲学层面。
一、周期模型与“乱纪元”的交织:超越表象的深层规律
“乱纪元”的概念,在市场低迷时期,曾被我用非常深刻的笔触来勾勒和讨论。当时市场哀鸿遍野,投机者被无情清洗,保持高度警惕是必要的。然而,随着2023年下半年以来市场情绪的逆转,以及2024年初牛市的到来,似乎又证明了周期模型依然有效,市场仍然遵循着某种内在的逻辑运行,例如减半周期、技术创新周期等。
但在2025年的今天,伴随国际宏观局势的再度变化,近期的市场走势,却又让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曾全方位论证过的“乱纪元”模型:许多资产不断创下新低,市场情绪急剧转冷,资本回撤,利润大幅缩水。这种惨烈的回调让无数投机者开始怀疑人生,甚至开始质疑之前坚信的周期理论。
这表明,周期模型和“乱纪元”模型并非截然对立,而是相互交织、在不同阶段以不同权重影响着市场。它们更像是市场的两种状态:一种是相对可预测、有规律可循的“常态”,另一种是充满不确定性、难以预测的“非常态”。关键不在于哪个模型更“正确”,而在于能否在正确的时机调整认知,识别出当前阶段的主导力量,从而避免成为被清算的一方。
单纯的周期模型无法解释突如其来的暴跌,例如政策的突然变化、黑天鹅事件的发生、大国博弈的加剧等;而纯粹的“乱纪元”恐慌又会错失长期的机会,例如技术突破带来的价值重估、新共识的形成等。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在周期性规律与突发性事件之间找到平衡,理解表象之下的深层驱动力。投资研究的总体框架固然重要,但现实的波动往往难以把握,因为现实世界远比任何模型都更加复杂。
二、市场、舆论与权力博弈:深层结构下的较量
市场的动荡,从来都不是单纯的技术和资本问题,它更是政治、意识形态与利益集团之间博弈的延伸。如今,无论是金融市场,还是舆论战场,其核心矛盾都可以归结为一种深层结构的对抗:一种是倾向于集权、大型组织、高度中心化的力量(可以理解为某种形式的“左”),另一种是强调市场自由、个体创造力、去中心化的力量(可以理解为某种形式的“右”)。
这种对抗,不仅仅是某个特定市场的核心冲突,更是全球经济秩序调整的关键,也是不同文明、不同价值观之间竞争的体现。最近的市场调整,前者似乎取得了压倒性胜利:
- 做空势力猖獗,市场情绪崩盘,这背后可能有大型机构、甚至国家力量的参与。
- 某些领域的泡沫被戳破,投机者遭受重创,这可能是监管政策调整、或者市场自发纠正的结果。
- 大量资金从风险资产撤离,流向更“安全”的领域,这反映了避险情绪的上升,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
然而,从长远来看,这种“胜利”很可能是暂时的,甚至可能是某种“回光返照”。因为,依赖补贴弱者、不当的政策扶持、舆论操控的模式,终究不可持续。这种模式虽然可以在短期内制造繁荣的假象,但却无法真正创造价值,反而会扭曲市场、抑制创新、积累风险。
真正能够创造价值的,始终是那些掌握核心技术、理解市场规律、拥有创新精神的个体和组织。特朗普和马斯克的崛起,及其背后的政治力量的回升,都代表着市场在寻找新的平衡点,一种更加倾向于“还权于创造者”的平衡点,一种更加尊重市场规律、鼓励自由竞争的平衡点。 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基于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博弈。
三、中心化的陷阱:被遮蔽的利益分配悖论
世界之所以呈现出高度中心化的特征,并非因为中心化本身具有更高的效率或优越性,而是因为大多数人被蒙蔽了双眼,甚至“被人卖了还给人数钱”。这是一种深刻的社会现象,也是一种难以摆脱的历史惯性。
- 美国的体制内人员支持中心化体制,大型组织的员工支持大型组织,因为他们的生计直接来源于这些体系。这是一种显而易见的利益绑定,也是一种“屁股决定脑袋”的自然选择。
- 但更令人深思的是,许多普通美国民众,明明没有从这些体系中直接受益,反而还在为其摇旗呐喊,甚至甘愿缴纳更多的税款、为某些产品和服务买单。这是一种认知上的偏差,也是一种信息不对称的结果。他们可能被主流叙事所误导,可能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可能被短期的利益所诱惑,而忽视了长期的风险。
这背后隐藏着一个更残酷的现实:当中心化的政治体制和大型组织变得越来越强大时,普通人的生存空间反而会被不断压缩。资本被垄断,市场被操控,信息被过滤,最终真正能够从中获利的,永远是那些站在权力金字塔顶端的人。这是一种不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也是一种难以打破的权力结构。
这种现象也解释了为什么某些公众人物会受到攻击,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联邦政府的内部人员、大型组织的员工,或者深受主流叙事影响的普通民众。他们的利益、认知和立场,决定了他们对变革的抵触。而大多数普通人,则缺乏足够的信息和资源,难以看清全局,只能被动地接受现状,甚至成为这种体制的维护者,尽管他们自身也是受害者。
四、投资需要超越短期波动,锚定长期趋势
过去几年,某些市场经历了无数次的黑天鹅和灰犀牛事件,但其整体规模却在不断扩大,全球的认同度也在持续提高。这说明,尽管短期波动剧烈,但长期的趋势依然向好。这背后反映的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技术的进步、信息的传播、个体意识的觉醒,都在推动着世界朝着更加开放、透明、去中心化的方向发展。
然而,大多数人总是容易被短期的波动所迷惑,追涨杀跌,最终沦为被市场收割的对象。短期看错的事情,长期来看往往是对的。这揭示了投资的本质:超越短期的情绪波动,看到长期的价值趋势,锚定那些符合历史发展潮流、能够创造真正价值的资产。
- 市场越是恐慌,往往越是机会。当所有人都感到绝望的时候,往往也是价值被严重低估的时候。
- 真正的投资者,不是盲目跟风,而是在混乱中保持冷静,独立思考,识别出被低估的优质资产,并敢于逆势布局。
- 那些能够经受住市场考验、在多次危机中存活下来的资产,往往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和长期价值。这些资产可能代表着某种新的技术范式、新的商业模式、新的社会共识。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能够做到不亏损,就已经超越了绝大多数人。而那些真正能够持续盈利的投资者,往往早已在市场调整之前就做好了布局,规避了大多数人都会犯的错误。他们不仅拥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他们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坚定的价值观、以及对长期趋势的深刻洞察。
五、乱纪元中的生存法则:系统思考、运筹帷幄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乱纪元”中,生存的法则并非简单的“抄底”或“逃顶”,而是需要一套更全面的策略,一种基于深度认知和长期主义的生存哲学:
- 认知升级: 理解周期性规律与“乱纪元”冲击的相互作用,认识到市场、政治、意识形态之间的深层联系,看清权力博弈的本质。这需要不断学习、思考、反思,打破固有的认知框架,建立一个更加全面、深刻的世界观。要认识到,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任何单一的模型或理论都无法完全解释现实。
- 耐心坚守: 不要被短期的波动所左右,坚持长期的价值判断,等待合适的时机。市场总是充满诱惑和陷阱,耐心是一种稀缺的品质,也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要相信时间的力量,相信复利的效应,相信长期持有的价值。
- 独立思考: 不要被大众的情绪和主流的叙事所裹挟,建立自己独立的判断体系。要敢于质疑权威,敢于挑战常识,敢于与众不同。要认识到,大多数人往往是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容易在不同的人生阶段被反复“毒打”,成为“被人卖了还给人数钱”的牺牲品。
- 果断行动: 当机会出现时,要敢于出手,配置优质资产,而不是在犹豫和恐惧中错失良机。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果断是一种重要的品质,也是一种需要长期训练的能力。
- 价值判断的锚定: 投资的最终目标不是单纯的数字增长,而是实现某种价值。 这种价值可以是财务自由,可以是社会贡献,也可以是个人成长。 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并将其作为投资决策的锚,才能在乱纪元中保持方向,不被短期的利益所诱惑。
- 风险管理: 任何投资都存在风险,尤其是在“乱纪元”中。 要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资产配置、止损策略、风险对冲等,确保自己不会在一次意外事件中被彻底击垮。
市场最终会奖励那些具有远见、独立思考能力、坚定价值观和果断行动力的个体,而盲目跟风的投机者,只会在一次次的周期轮回中被反复收割。真正的胜利,不是短期的暴利,而是长期的生存和持续的增长。跌宕起伏是常态,大势虽有波折,但方向不会逆转。深刻理解这一点,才能在乱纪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最终胜出。 这不仅仅是投资的法则,也是人生的智慧。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