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nser2010.eth:《范式与模式的双重转移:普通人为什么要到web3去赚钱?》
这篇文章很好地对比了Web2和Web3的经济模型差异:
web2时代,简单粗暴地总结其商业模式,可以称其为广告驱动模式,所有的web2公司或者平台都需要尽可能地获得3种东西:
1)新用户:DAU/MAU的维持都依赖于新用户的进入和留存;
2)用户停留时长:用户停留时长越久,则广告二次变现的价值越大;
3)消费者转化率:用户转化为消费者的比率越高,则平台回报越高。
正如之前所提到的,web2时代的最小商业闭环:产品-流量-变现,制作产品-寻找流量-匹配变现,基于真实需求,制作价值产品,寻求流量水池,销售消费达成。
这样的经济范式和商业模式,自然也就造就了一家独大、寡头垄断、平台为王、用户打工的局面。
用户在平台上的使用行为产生的数据以及对应的价值,被平台以“提供各类服务”为由进行某种程度上的“窃取”了,甚至,回到最初的起点,用户对平台账号也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用户享受到的是平台“施舍”的便利,失去的,却是真正的“价值利益”,甚至包括自己的“社交关系”。
相比于web2,web3的商业模式可能有了不小的改观,而这样的改观成立的前提,则在于2点:1.个人价值量化;2.数据自主拥有。
由于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账本属性、去中心化属性、可溯源属性、价值拆分属性等等,这让“还权于用户”成为可能——而web3世界的最小商业闭环,自然也就成了:共识/社区-变现。
产品、流量被共识,或者说社区所取代,或者说融合进入了社区的基因之中,或者成为社区的一部分,而一个社区内部,就足以形成一个商业生态,进行商业价值交换,并进而实现变现-货币流通-发展生态的闭环。
不同于web2的“资本先行”,web3项目(或者说crypto native项目)的商业路径是:
1)谋求共识:先有一个具备强大感染力和足够想象空间的叙事或者共识基础;
2)搭建社区:基于共识搭建创始团队、种子成员、社区扩张,共建共创共享;
3)发布产品:无论是线上虚拟产品,还是线下实体产品,都是社区的产物;
4)构建生态:基于产品,web3的项目会努力构建属于自己的生态,无论是外联合作,亦或者社区内部的工会/组织的完善,以及持续创造更多的增量。
某种程度上,from the people,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来自人们,依靠人们,为了人们)是web3想要并且能够做到的。
除此以外,web3还有一种商业模式非常值得注意:内置版税。
以NFT为例,当你(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人)创作了一套NFT作品之后,你可以设置一定比例的版税(royalty),一般为2.5%~10%左右,之后每一次的交易,这笔版税收费是会从卖方的收益中自动扣除的,如果二级市场中这个NFT系列的流通性非常好,那么仅仅版税这笔收入就价值不菲。以NFT领域知名“蓝筹项目”doodles为例,目前销售额为10w+ETH,按照5%的版税费率来算,其团队可获得5000ETH之多,折合人民币1500万,当然,这只是行业头部数据,但足以证明这一商业模式是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