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基督教历史看去中心化(不完全整理,完整版本看内部站点)

  • 从基督教历史看去中心化(不完全整理,完整版本看内部站点)

    發布人 Brave 2024-05-25 18:50

    (一)

    基督教是對王權的去中心化,科學則是對基督教的去中心化。啓蒙運動以後,科學在某種意義上已成爲新的宗教,知識分子/科學工作者成爲新權威。

    有很多科學教的信徒,一看到我談論基督教就鄙視的不得了,認爲我是神棍。但實際上,我自己就是搞研究的,深知很多問題并無定律。即便物理學,也是理論框架。

    (二)

    宗教、王權、科學,應該是相互制衡的關系,一家獨大和過度中心化會扼殺創新和可能性。

    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其實還很初級。探索的越多,越會發現很多問題并無定論。我們隻是掌握了其中一兩種解讀視角,并沒有看到全貌。

    宗教的價值是讓人産生敬畏之心,敬畏真理和未知的世界。宗教和科學精神并無沖突。

    (三)

    去中心化本質上離不開博弈和制衡,博弈和制衡則是集體行動和制度形成的基石。

    制衡和博弈區别于鬥争。鬥争以消滅對手爲目标。博弈則即可以是零和博弈,也可以是雙赢。高度中心化的組織方式,特點就是用鬥争來取代博弈。鬥争的結果是失衡,比如驚人的貧富差距。制衡和博弈的環境裏,最終不會出現失衡。

    (四)

    若能理解不同的知識隻是理論框架,并非絕對真理,再看現實世界,就會發現:

    無條件提倡鬥争,实际上是缺乏對真理的敬畏心和對異見的包容性,但卻妄想坐上定于一尊、絕對真理的神棍理論的寶座。

    鬥争可以無底線,但博弈需要規則。《聖經》裏有太多關于博弈和制衡的規則了。

    (五)

    拿失衡理論來看现实中的镰刀:若底層邏輯是鬥争,那一切表面的華麗包裝,本質都是爲了殺雞取卵,實現最終的劫貧濟富。而不是通過制衡和博弈來實現均衡。

    若底層制度設計就是這樣,作爲韭菜,即便一時能賺錢,長期看也逃不開被割雞雞的命運。隻有看透沒有博弈和制衡的現實,才能不抱僥幸心理,見好就收。

    (六)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去中心化和制衡是天之道,中心化和集權是人之道。

    當人類社會的具體組織違背了天道,結果可想而知。在這樣的社會裏,隻有人與人之間的無底線的相互鬥争,而沒有制衡和妥協。上詐下愚、社會達爾文主義、厚黑學、黑暗森林法則成爲成功學定律。

    (七)

    2022年我就提過一個概念:代際矛盾。這是理解現實的核心詞。若沒有寬容的社會環境,社會資源往往都是掌握在中老年人手中。年輕人必然一無所有。

    經濟下行、人口負增長會激化代際矛盾 … 體制僵化、改革勇氣消失,會讓代際矛盾成爲火藥桶。

    (八)

    很多激進左派人士的愚昧,就在于不理解中心化-去中心化這個框架。一遇到貧富差距,就想用強力之手強行打土豪改變現狀。結局是更極緻的中心化和特權壟斷。

    症結在于這忽視了制衡和博弈問題。而右派的去中心化,則提倡通過去中心化帶來的新勢力、分權制衡和利益分散,對沖中心化的制衡缺乏和資源壟斷。

    (九)

    弱者不喜歡博弈,也缺乏應對博弈的能力。曆朝曆代,他們最喜歡做沉默的受虐者,讓強者拿小皮鞭抽抽抽,酒後和酒友吹牛逼,幻想有一天能到老闆家小姐的床上蹦一蹦。

    别說通過博弈協調利益關系了,他們連和人說話都害怕。而一到亂世,他們中的很多人就鬥争精神附體,變身施虐者。博弈?妥協?不存在的。

    (十)

    能理解這一點,就能理解,爲什麽如果新聞上亂糟糟的是各種人的利益主張、卡車工人罷工,這是社會治理能力高的體現了。

    原因很簡單,這說明這個社會裏的弱勢一方,也在變強,他們有能力通過對話和博弈來滿足自己的利益訴求,而不是被動地忍受小皮鞭。這樣的社會不會隻有一種聲音,也不會有恐怖的亂世。

    (十一)

    而周秦之變的核心,不在于解放弱者,而是制造越來越多的弱者。當這個世界上所有具備和王權展開博弈的勢力,都被打壓成絕對的弱者以後,王權就獨大了,這就是秦制的運作邏輯。

    所以,商鞅之法的核心是弱民、貧民、疲民、辱民、愚民、虐民、壹民。若商鞅活在今天,一定會用盡一切辦法,讓股市房市歸零。

    (十二)

    理解了以上讨論,不難發現《遙遠的救世主》這本小說确實是蠻牛的,相當于中國版的《阿特拉斯聳聳肩》。當然缺點也很明顯:隻敢讨論經濟問題,不敢讨論經濟背後的政治問題。

    強勢文化和弱勢文化是客觀存在的。真正的現代化不是制造弱者,而是培養更多強者。強者才能制衡妥協,弱者隻有你死我活的鬥争。

    Brave 回复 3 months, 2 weeks ago 1 成員 · 0 回复
  • 0 回复

歡迎留言回复交流。

Log in to reply.

讨论開始
00 回复 2018 年 6 月
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