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成长离不开善假于物:从《劝学》到大语言模型

人类是,也一直是,工具的使用者。从第一块削尖的燧石,到如今大语言模型(LLM)的算法,人类作为个体,乃至整个物种的成长,都与其创造的工具以及如何使用它们的方式密不可分。对创造价值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不断精进,才是人类成长的真正定义。
正如荀子在《劝学》中所言:“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这里的“物”,也就是这里要探讨的“工具”,它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创造力和效率,并最终塑造着我们成长的轨迹。本文将探讨当代最具代表性的智能工具——大语言模型如何成为人类智慧的延伸,并对主权个人的学习、创造和思维方式产生深远影响。
一、 外部工具:延伸身体,善假于物
从远古时代削尖的石块到如今精密的仪器,外部工具一直是人类能力的延伸和放大器,正如《劝学》中所言:“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工具帮助我们克服身体的局限,完成原本无法完成的任务,使我们的力量、速度、感知力等各方面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扩展。
如今,人工智能(AI)和大语言模型(LLM)正成为人类最重要的外部工具之一。与传统工具不同,LLM 并非简单的物理工具,而是知识与推理能力的延伸。它们可以帮助我们处理海量信息、生成文本、代码、图像,甚至辅助决策,极大地提高了工作和学习的效率。例如,一个研究人员可以利用 LLM 快速获取相关文献,一个程序员可以借助 LLM 生成代码,一个作家可以用它激发灵感。
然而,正如所有工具一样,LLM 并非万能。它无法完全替代人类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也可能存在偏见或错误信息。如果人们完全依赖它,而不去验证和思考,就可能陷入被工具主导的困境。因此,我们不仅要“善假于物”,更要“明辨于物”,在使用工具的同时,保持独立思考和判断力。
二、 内部工具:积跬步以至千里
如果说外部工具是我们手中的利器,那么内部工具——观念与思想——则是我们的心智操作系统。它们是指导我们行动的指南针,是激发我们创造力的火种。开放的观念,让我们不仅能接受新思想,更能主动审视 LLM 的输出,认识到其潜在的偏见,并寻求多元的视角。批判性思维,不再是简单地记忆事实(LLM 可以轻易做到),而是评估 LLM 提供的信息的有效性和相关性。高效的学习方法,也不再仅仅是死记硬背,而是筛选和整合 LLM 提供的浩瀚信息,将数据转化为知识,将知识转化为智慧。
荀子在《劝学》中强调了学习和积累的重要性:“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这不仅适用于知识的获取,也适用于思维工具的构建。
在大语言模型的时代,我们的思维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搜索引擎时代,人类学会了如何高效查找信息;而在 LLM 时代,人类需要学会如何有效地提问、筛选和整合信息。这是一种新的认知能力——如何与 AI 协作,如何利用 AI 作为思维的加速器,而非替代思考的工具。
这就要求个体不断优化自己的思维方式,培养批判性思维,避免盲目信任 AI 生成的信息。LLM 可以提供答案,但真正的智慧仍然来自于人类自身的思考和判断。更重要的是,主权个人需要培养元认知能力——即对自身思维过程的反思。LLM 可以处理信息,但只有人类才能真正反思自己如何处理信息。 只有将 LLM 作为辅助工具,而非唯一的信息来源,我们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价值,并避免成为技术的奴隶。
三、 工具的进化与“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工具的进化与人的成长是相互交织、相互促进的。人类不断创造和改进工具,以满足自身不断增长的需求;而工具的使用也反过来塑造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这一过程,与《劝学》中“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道理相通:只有持续地学习和精进,如同不断打磨工具,才能最终成就非凡。
大语言模型的演进,正是这一过程的典型体现。从早期的简单文本处理工具,到如今具备强大推理能力的 AI,LLM 的发展不断推动着人类的学习和工作方式变革。然而,AI 发展的速度如此之快,以至于人类的适应速度往往跟不上工具的进化。这要求我们必须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不断更新知识体系,使自己能够驾驭新工具,而非被工具甩在身后。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理解人与工具的共同进化。工具的变化并非孤立事件,我们的使用方式会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认知过程,进而影响未来工具的发展。这是一个反馈循环。例如,文字的发明,不仅仅是让我们记录信息,它还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使更复杂的抽象思维和逻辑的发展成为可能。同样,互联网和搜索引擎重塑了我们的记忆,使我们不再那么依赖记忆,而更擅长信息检索。LLM 现在正准备进一步改变这种认知格局,可能影响我们的创造力、解决问题的策略,甚至我们的自我意识。 我们也需要简要地提及认知卸载的可能性——我们越来越依赖外部工具(如 LLM)来执行认知任务,这可能对我们的心智能力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曾经,“信息检索能力”是互联网时代的核心技能,而现在,“与 AI 高效互动的能力”正在成为新的人才标准。那些不愿意学习如何使用 AI 辅助思考和创作的人,可能会逐渐在竞争中落后。因此,个人成长不仅仅是简单地适应工具的变化,而是要主动参与工具的进化,使其真正服务于自己的需求,而非成为新的束缚。
四、 工具的双刃剑:人的价值在青出于蓝
工具并非只有正面作用,它们也可能成为阻碍成长的桎梏。如果我们过度依赖外部工具,忽视自身能力的培养,就可能陷入“工具依赖症”,丧失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在 AI 时代尤为明显——当人们习惯于依赖 LLM 提供答案,而不去思考问题本质时,他们的思维能力可能会逐渐退化。LLM 能够轻易生成文本和回答问题,这对深度理解能力的发展构成了特殊的风险。如果我们习惯于接受预先打包好的答案,我们可能会失去提出自己的问题、进行严格探究以及从基本原理构建知识的能力。这不仅仅是“独立思考”的问题;这是关于培养真正创新和批判性分析所必需的思维习惯的问题。 此外,如果使用不当,LLM 可能会放大现有的偏见,加剧社会不平等。
正如荀子所言:“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这句话提醒我们,真正的成长不是简单地使用工具,而是利用工具超越原有的认知和能力。 LLM 可以加速学习,但不能代替思考;可以提供信息,但不能塑造智慧。我们应该以它为助力,而非依赖它作为唯一的思维来源。因此,这里的“青于蓝”应该理解为一种超越,而非简单的“更好”。
因此,在使用 AI 工具时,我们需要保持清醒:利用它增强我们的创造力,而不是削弱我们的独立思考能力;用它拓展我们的认知,而不是让它成为认知的边界。
五、 终身学习:君子之学不止
成长的本质,是一场关于工具的进化。我们不仅要学会使用外部工具,也要不断优化自己的内部工具,使二者协同作用,形成良性循环。唯有如此,才能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中保持竞争力,实现自我的最大价值。
《劝学》所倡导的精神,正是终身学习的理念:君子之学,不止于一时,而贯穿始终。这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不断更新、不断优化、不断进化的能力。 在 AI 时代,这一点尤为重要。我们不仅要学会如何使用 LLM,更要学会如何超越它,让自己的思维始终保持主动性和创造力。
成长的道路,没有终点。真正的挑战,不仅仅是适应 AI 时代,而是要扪心自问:你希望成为什么样的思考者?你要如何利用这些强大的工具来帮助自己实现这一目标?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