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entralization? We're still early!

从主权个人视角看密码朋克实践的衰落与数字赌场的兴起

A man riding a snowboard down a snow covered slope

我们正漂浮在一个矛盾的海洋上。一方面,密码朋克运动点燃的技术火炬,在过去十几年间催生了比特币、以太坊、DeFi等一系列试图赋予个体权力的工具。另一方面,我们正经历一场精神上的“大萧条”。在这场萧条中,技术本身在飞速迭代,但它所承诺的解放性叙事,却在我们自己的选择下,一步步沦为背景噪音,甚至被改造成服务于旧秩序的工具。

有人可能会将此归咎于密码朋克理想的失败,或是资本天然的贪婪。但这并不准确。问题不在于密码朋克精神的孱弱,而在于我们——作为投身于这个行业的无数个体——在面对资本的效率逻辑、监管的规训力量与被无限放大的投机人性时,集体性地、一步步地放弃了原则,选择了捷径。

我们所见的“萧条”,并非技术的停滞或理想的破产,而是一场“意义的自我流放”。密码朋克的幽灵仍在行业上空游荡,但它的躯体——那个本应由无数主权个人组成的自由联邦——却被无数韭菜亲手改造成了一座宏伟、空虚且受人监管的赌场。

第一幕:从自由的工具到资本的猎物——一场自愿的缴械

密码朋克的第一次浪潮,诞生于对权威和监控的深刻不信任。它是一场由程序员、学者和活动家主导的社会实验,核心是创造“数学上无法被禁止的自由”。比特币是这场运动最辉煌的产物,它并非为盈利而生,而是一个政治与哲学的宣言:一个无需信任第三方的电子现金系统。中本聪的悄然离去,更像是为这个纯粹的理想画上了一个象征性的句点。

然而,当这个自由的工具展现出惊人的财富效应时,游戏的性质就从根本上改变了。第二轮的繁荣,始于资本敏锐的嗅觉,但其最终的泛滥,却源于我们作为个体的默许与追捧。

资本的逻辑,是计算效率与回报,而非捍卫原则。这解释了为何我们看到一众所谓的“高性能公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项目由明星团队加持,拥有华丽的融资背景,但它们的诞生,首要服务于“生态”——一个由风险投资(VC)精心设计的、用于批量制造和分发代币以实现快速退出的流水线。Aptos、Sui等项目,其叙事核心是技术优越性(更高的TPS、更低的Gas费),而对去中心化、抗审查等核心价值则有意无意地保持沉默。这并非资本单方面的“恶”,而是市场中无数个体用真金白银投票的结果。当我们选择拥抱“更快、更便宜”的承诺,而忽视其背后对主权的潜在侵蚀时,资本只是高效地满足了这种市场需求。

DeFi的演进则更具反思意义。它本应是挑战传统金融(TradFi)的革命者,如今却深度陷入“过度美元化”的困境。这本质上是一场为了追求流动性与便利,而主动放弃货币主权的“自我殖民”。DeFi协议深度绑定美元稳定币,使其资产的定价、清算乃至生死存亡,都与美元和其背后的联邦储备系统“同呼吸共命运”。比特币ETF的通过,被许多人欢呼为行业的巨大胜利,但这更像是新大陆对旧世界的“投诚”。我们将一个颠覆性的、超主权的资产,心甘情愿地用合规的笼子驯化,使其成为华尔街资产负债表上的一行代码,一个服务于主权货币全球体系的新工具。这不是被动的“招安”,而是主动的“献礼”。

第二幕:大众的狂热与主权的稀释——一场责任的外包

如果说资本的逻辑是塑造行业的外部环境,那么被财富神话吸引而来的海量用户,则构成了主权精神稀释的内部动因。这场危机的核心,是个人责任的普遍外包。

90年代的密码朋克邮件组是小众精英的领域,参与者大多对技术与政治的结合有基本共识。而比特币开启的第二周期,吸引的是数以亿计的普通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并非为“数字主权”或“抗审查”而来,而是被“财富自由”的梦想所驱动。

当一个运动的主要参与者,从承担个人责任的理想主义者,变为寻求外部确认的投机者时,其文化必然会发生嬗变:

  • Meme压倒思考: 复杂的技术探讨和治理哲学无人问津,因为那需要付出智识上的努力和责任。一个朗朗上口的Meme、一个KOL的喊单、一个暴富的故事,却能病毒式传播。市场的逻辑不再是哪个技术更能保障我的自由,而是哪个叙事更能吸引下一个接盘者。这是一种将个人判断责任外包给市场情绪的典型表现。
  • 治理的异化: DAO被设想为一种更民主、更透明的组织形式。但在一个以投机为底色的环境中,它迅速蜕变为逃避个人责任的法律外衣和新型的官僚组织。它完美地复刻了现实世界中个体将权力让渡给“代表”后产生的所有弊病,却未能交付其承诺的超越性。
  • 信任的瓦解: 项目方用“去中心化”、“社区驱动”等词汇包装自己,行的却是中心化的收割之事。这种普遍的伪善,导致了行业信任的全面崩盘。当信任不复存在,个体又不愿意或没有能力进行独立判断时,唯一的共识便只能退守到比特币、以太坊和Cardano等少数资产的货币属性上。

第三幕:监管的介入与安全的幻觉——一把温柔的枷锁

在资本与大众的合力之下,这个行业变得混乱、脆弱且充满了欺诈。于是,第三个强大的外部力量——左派立场下的监管,顺理成章地登场了。它以“保护投资者”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名义而来,为这场狂热提供了看似必要的“刹车”。

然而,从主权个人的视角看,监管是一把双刃剑,甚至是一把温柔的枷索。

  • 安全换主权: 监管的核心逻辑,是用一套自上而下的规则来替代个体的自我判断和自我负责。它承诺了一个更安全、更可预测的环境,代价是放弃无需许可的自由。当你习惯于在受监管的交易所进行交易,依赖政府来帮你筛选“合格”的投资标的时,你也在不知不觉中交出了自己辨别风险、管理资产的权力。这与密码朋克倡导的“Be Your Own Bank”(做你自己的银行)的精神背道而驰。
  • 扼杀边缘创新: 监管天然倾向于“一刀切”,其沉重的合规成本和模糊的法律边界,对小规模、草根的、真正具有颠覆性的实验构成了致命打击。像Tornado Cash这样捍卫隐私这一核心价值的工具,被直接定义为非法。这使得开发者为了规避风险,不得不走向中心化、实名制和可审查的道路,从而扼杀了这个行业最宝贵的“无需许可的创新”精神。
  • 巩固旧秩序的护城河: 讽刺的是,监管最终往往会成为既得利益者的朋友。大型金融机构有足够的资源聘请顶级的律师和说客,去影响甚至参与制定规则,使其对自己有利。最终形成的监管框架,很可能不是为了保护散户,而是为了方便华尔街等传统巨头能“合规地”进入并主导这个市场,从而建立起新的、更高门槛的护城河,将真正的去中心化挑战者排除在外。

因此,监管的介入,虽然在短期内清理了部分乱象,但从长远看,它与资本的逻辑合流,共同将这个行业推向一个更“安全”、更“高效”,但也更平庸、更受控的未来。它完成了对个人责任的最后一次外包——这次是外包给了国家机器。

结语:出路不在别处,在于回归主权个人

我们回到了最初的问题:这场精神“大萧条”的根源何在?显然不在于密码朋克的教义。恰恰相反,在一个全球化退潮、地缘政治紧张、数字监控无孔不入的时代,密码朋克所倡导的个人主权、隐私保护和抗审查工具,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问题出在Crypto行业已经被资本的效率、大众的狂热和监管的规训这三股强大的外部力量所劫持,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赌场。在这座赌场里,革命性的技术被降级为筹码,解放性的思想被简化为营销口号。每个人都很“务实”,每个人都在追逐利益,但那个最初的“为什么”却在喧嚣中被遗忘了。真正的出路,不在外部的监管,而在内部的自我觉醒。这意味着停止向外寻找救世主,转而以主权个人理念向内重塑自我:

  1. 认知上的回归: 每一个参与者都必须首先回答一个根本问题:我来到这里,究竟是为了将一部分主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还是仅仅为了赚取更多的法币?这是信仰与投机的根本分野。
  2. 行动上的实践: 真正的密码朋克精神,体现在微小但坚定的行动中。运行一个你自己的全节点,而不是依赖第三方服务;使用一个非托管钱包,真正掌握你自己的私钥;尝试一次点对点的、无需许可的交易。每一次这样的主权行动,都是在为那个自由的联邦投下信任的一票。
  3. 建设上的坚守: 我们需要停止对价格的盲目崇拜,重新审视那些被市场冷落的、但真正致力于解决问题的工具和协议。我们需要去支持那些不性感、不华丽,但坚守着去中心化底线、真正赋能于个体的建设者。用我们的每一次选择,为真正的价值投票。
作为非营利站点,基地的建设离不开大家的捐助支持。在Cardano钱包(如Lace、Eternl 等)中输入 ADA Handle 名称$brave2049,即可为基地提供小额捐助。为支持Cardano治理和基地建设,亦欢迎将Cardano链上治理权限委托给Brave(Brave的Cardano链上治理DRep信息)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