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场与孙宇晨:野蛮生长下的既有金融秩序挑战者

先贴一段有推友对孙哥(孙宇晨)的评论,我非常认同:“他像《猫鼠游戏》中的弗兰克,顶级聪明且狡猾,同时内心孤独至极,最好的归宿是招安”。
自比特币以“数字黄金”的姿态横空出世,一场关于货币、权力与未来的博弈便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然而,受限于其设计哲学,比特币更偏向于价值存储,而非日常交易的媒介。以太坊等公链试图扩展区块链的应用场景,但高昂的Gas费用和网络拥堵问题,限制了其在大规模商业应用中的潜力。在此背景下,波场(Tron)以其独特的姿态崛起,它试图构建一个全新的生态,一个在旧秩序边缘野蛮生长,却又深刻影响现实世界的新秩序。但它是否真正代表了去中心化的未来,仍有待商榷。
一、另辟蹊径:波场的差异化竞争
面对比特币和以太坊等先行者的优势,波场并没有选择正面硬刚,而是另辟蹊径,采取了差异化的竞争策略。波场将目标锁定在了对交易成本和速度高度敏感的领域,通过提供低廉的交易费用和高效的处理速度,来吸引用户。
这一策略的成功,一方面源于波场在技术上的投入。波场团队持续改进其共识机制和底层架构,以提升交易处理能力和降低成本。另一方面,波场也得益于其对市场需求的把握,尤其是在跨境支付和小额支付等领域,波场找到了自己的立足之地。值得其他公链项目借鉴的是,找准自身定位,深耕细分市场,或许比盲目追求大而全更有意义。
二、地下繁荣:波场的双刃剑
波场链上USDT的广泛使用,是其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在跨境贸易领域,以及那些游走于传统金融监管之外的领域,波场几乎成为了“基础设施”一般的存在。这背后,波场成功规避中国严厉的金融监管,是其得以野蛮生长的关键因素。更直白地说,波场的主要用户群体,实际上就是中国大陆那些试图规避常规渠道进行跨境支付的用户。
在中国对加密货币交易和ICO实施严格监管的背景下,波场通过将运营主体注册在海外,巧妙地绕开了直接的监管压力。这种策略使得波场避免了在中国境内开展业务可能遭遇的种种限制。但这并不意味着波场与中国市场完全隔离。
相反,波场的繁荣高度依赖于中文用户群体,更准确地说,依赖于中国大陆的外贸从业者和黑灰产参与者。尽管波场一直宣称自己是国际化项目,但其用户构成中存在大量中国大陆用户,或利用波场进行跨境贸易结算,或利用其匿名性从事各种灰色甚至非法的活动。他们试图通过波场来规避监管、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或者实现一些在传统金融体系下难以实现的目的。
这种地下繁荣也暴露了现有金融体系的不足和监管的滞后。波场链上交易的匿名性和难以追踪性,使其成为了一些网络黑灰产活动的温床。洗钱、非法交易等问题,给波场带来了巨大的监管压力和声誉风险。
三、灵魂人物:孙宇晨与波场
提及波场,就不得不提及其创始人孙宇晨。这位极具争议的中国90后创业者,以其大胆的营销策略和个人风格,为波场带来了极高的关注度。他擅长于制造话题,吸引眼球,尤其擅长在中文互联网世界进行营销和推广。他的营销策略,也主要是面向中国大陆用户。
有人认为他是区块链行业的“营销天才”,通过各种方式提升波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并成功地将大量中文用户(主要是中国大陆用户)导入波场生态。也有人批评他过度炒作,以及利用自己收购的火币交易所进行金融操纵,并认为他的行为损害了区块链行业的整体形象。
无论如何,孙宇晨对波场的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波场在共识机制、智能合约、跨链技术等方面进行探索,并与USDT深度绑定。但这种绑定也带来了风险。USDT本身的透明度和合规性问题,一直是悬在波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更重要的是,孙宇晨个人在波场生态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及波场对中国大陆外贸和黑灰产用户的高度依赖,都使得波场严重偏离了去中心化的初衷,并使其在中国日益收紧的监管政策下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
四、未来之路:波场的挑战与机遇
波场的未来之路,挑战与机遇并存。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波场需要正视其中心化的问题。目前,波场的治理结构高度依赖于孙宇晨个人,这与区块链去中心化的精神背道而驰。
实现更加民主、透明的治理机制,是波场能否获得长期信任的关键。但这需要波场社区的共同努力,甚至可能需要孙宇晨主动让渡权力。这对于一个习惯了聚光灯的创始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其次,在合规方面,波场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随着各国政府对区块链行业的监管日益加强,波场必须积极拥抱监管,主动与监管机构沟通合作。但如何平衡监管需求与“地下”用户的需求,将考验波场的智慧。
最后,波场生态的繁荣需要更加多元化。目前,波场生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特定领域,这种模式是不可持续的。波场需要吸引更多开发者和用户,构建更加丰富多样的应用场景。
五、小结:中心化项目的警示
波场的故事,是区块链世界中“野蛮生长”与“中心化风险”并存的典型案例。它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切入了现有经济体系的薄弱环节,并在特定领域构建了一个庞大的生态。然而,波场高度中心化的治理结构,以及对地下经济的依赖,都给投资者和用户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我一贯的看法是,投资者必须警惕那些打着“去中心化”旗号,实则高度中心化的项目。但现实是,成功确实不只有去中心化这一条道路。在区块链这个以去中心化为政治正确的赛道,中国创业者的“中心化路线”成功典范不只是波场。赵长鹏也是通过中心化交易所币安和中心化公链BNB,实现了巨大的成功。这背后的文化属性,不得不令人深思,而其前景也只能且行且看。
之所以想写写波场,也是因为在当下的市场环境里,中文区块链三大牛逼项目就只有BNB、波场和Pi了。写了波场,同样也有助于理解其他两个项目。捞偏门,利用投机者的急功近利和赌性,在中国创业者的眼里似乎是成功的不二法门。至于进一步的评价,我有点一时语塞。所以,还是此处省略一万字吧,哈哈哈。
另外,关于BNB,有人和我说BNB是华人项目,不是中国项目,新韭菜真的是不学习,哈哈。一篇必读的文章是:《从农村少女到币圈女首富,币安7000亿商业帝国背后的女人》,BNB是哪儿的项目,前因后果,这篇文章写的很清楚。前段时间,真有KOL在那里腆着脸,说BNB是美国币,有重大利好。 但对于这种指鹿为马的事情,很多新韭菜还真就没有鉴别力。原因也只有一个,自己傻逼,不学习。因此,哪天被割了,也怪不得镰刀。毕竟,google一下就能搞懂。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