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全球反智主义的兴起与知识工作者的困境
基于2023年Brave推文整理提炼。
当今世界,反智主义(anti-intellectualism)不再仅仅是某个国家或地区的现象,而是全世界范围内的一种文化与社会趋势。它表现在对知识工作者、科学研究和专业知识的轻视,甚至是敌意。放眼全球,其根源较为复杂,涵盖了历史遗存、技术变革、文化对立以及社会结构的深层问题。
一、当代反智主义的兴起
在中文世界,反智主义的现象尤为显著,许多人认为知识分子、科研工作者甚至整个科技领域都没有产生实际价值。这种观点并非凭空产生,而是直接或间接源于文化大革命的遗产。在那场对知识分子的全面打压与污名化运动中,知识阶层的社会地位被彻底瓦解,知识与创造力被贬值。这种历史遗存至今仍在社会心理与文化中留下深刻烙印。
当然,这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在美国,反智主义也有其深厚的文化根源。里查德·霍夫施塔特在《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一书中指出,这种思潮是对“精英”和“专家”的长期不信任的体现。在疫情期间,反智主义在全球范围内集中爆发,科学家和医学专家的建议被视为“操控”或“阴谋”,而反智者的声音却在社交媒体上获得更大传播力。这种现象的爆发,显然并不仅仅是意识形态的问题。
二、当代反智主义的多重动因
第一,信息过载与后真相时代。互联网的普及与社交媒体的崛起,使得知识的传播变得更加民主化,但也带来了信息过载的问题。在这个“后真相”时代,情绪化的内容与虚假信息往往比严谨的科学知识传播得更快。科学研究的复杂性,使得许多专业知识被碎片化,甚至被误解。普通公众更倾向于相信符合自己认知偏见的内容,而不是复杂但真实的科学结论。
在这种环境下,反智主义成为一种对抗专家权威的工具。例如,“地球是平的”这样的极端反智论调,在社交媒体上能够迅速吸引大量关注者。这并非因为人们真的相信地球是平的,而是因为他们对科学权威的不信任和对大众文化的认同感。
第二,精英与大众的分裂。经济不平等在全球范围内加剧,知识分子和专家群体往往被视为“精英阶层”。许多人认为,知识与权力捆绑在一起,使得普通人被排除在知识生产和分配的过程之外。这种“精英危机”直接导致了反智主义的崛起。例如,真正具有创新能力的知识工作者,利用科研成果的“复利效应”——即研究成果在时空中自我复制并积累价值,往往可以持续获得社会资源,进一步拉大与普通人的差距。这种分裂,强化了反智主义在大众中的认同感。
第三,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冲突。反智主义的另一大根源是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对立。在许多社会中,知识分子被视为某种特定意识形态的代表。例如,在宗教保守主义盛行的地区,科学与宗教的冲突使得知识分子成为公众敌视的目标。在某些国家,知识分子和科研工作者则被贴上“被赎买”的标签,被认为社会贡献与收入不匹配,甚至被贬为“吠舍”阶层。这种社会认知,使得知识分子的地位进一步边缘化。
三、知识分子的特殊困境与社会误解
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学术界研究成果的实际利用率的确相当低。但这种低效并非完全是学者的过错。它与政治制度、社会结构以及民智水平都有复杂的关联。如果缺乏适合的外部环境,知识工作者即使有开创性的学术思想,也很可能只能在书斋里发声,难以真正影响社会。
科研的困境还包括过于强烈的资源分配关系。由于科研经费的充裕,使得学术界内部形成了复杂的“谱系”关系,资源分配往往取决于“远近亲疏”,而非研究本身的价值。这种现象不仅损害了科研的公正性,也进一步加深了社会对知识分子的偏见。
与此同时,普通大众对科研的认知也存在严重偏差。许多人认为,科研人员的贡献与社会需求脱节,甚至“无用”。实际上,科研成果的价值往往需要时间积累才能显现,它们的作用是引领性的,而非立竿见影的。这种误解,进一步加剧了反智主义的蔓延。
关注怪胎的人只会看到怪胎。无论外界如何喧嚣,真正推动社会进步的,仍是那些默默进行原创性研究的人。反观普通人,阅读经典著作和科学著作的比例极低。这种阅读习惯的缺乏不仅体现了社会对知识的轻视,也进一步加剧了知识阶层与大众之间的隔阂。
四、全球反智主义的危害与未来挑战
反智主义的全球蔓延,对社会的创新能力、公共政策制定以及民主制度的稳定性构成了严重威胁。
首先,它削弱了社会的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导致教育投资和科研资源的减少。
其次,反智主义使得公共政策的制定陷入僵局。例如,在许多全球性议题上,反智主义者的声音往往与科学共识对立,导致政策执行的低效与分裂。
更为严重的是,反智主义威胁了民主制度的基础。民主制度需要建立在知识与理性的基础之上,而反智主义的盛行可能使得情绪化和民粹化的政治决策占据上风,进一步加剧社会的极化。
五、如何应对全球反智主义
面对反智主义的挑战,社会需要从教育、文化、政策和知识分子自身的责任多方面入手。
首先,加强科学素养教育是关键,让公众具备基本的知识判断力和信息筛选能力。
其次,知识分子需要主动走向公众,通过简洁明了的方式传播科学知识,避免学术界的封闭性。知识的公共性必须被重建,让知识不再被视为精英的特权,而是一种普惠的资源。
同时,政府与社会机构应优化信息传播环境,打击虚假信息的传播,并通过政策支持知识的创造与传播。科研成果的社会价值需要更明确地体现,让公众看到知识如何改善生活、推动社会进步。
六、结语:重建知识的价值
反智主义是一个复杂的全球性问题,其背后交织着历史、文化、经济和技术的多重因素。尽管这一现象对社会进步构成了威胁,但也提醒我们必须反思知识生产与传播的方式。知识分子与社会的关系都需要被重新定义。全民对知识的尊重,以及更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才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唯有通过教育、政策与文化的共同努力,才能在反智主义的浪潮中捍卫理性与知识的价值,推动社会向着更加开放、包容与创新的方向发展。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