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为主义,实为生活哲学:浅谈斯多葛主义的智慧
很多人对各种“主义”都有种天然的排斥感,认为那是套用在所有人身上的教条,忽略了个体差异。与其追求宏大的“主义”,不如关注具体的人生信条和生活目标。但多数人的生活信条往往是潜意识、模糊不清的,缺乏指导意义。我们需要的是自觉、清晰的生活哲学,它能指引我们自律、自洽、自省,避免误入歧途。
古希腊的斯多葛主义就是这样一种贴近生活的哲学,虽然名为“主义”,但它并非僵化的教条,而是一套灵活的处世哲学,关注的是如何过上一种更有意义、更幸福的生活。
一、斯多葛主义的起源:从柱廊学派到罗马帝国
斯多葛主义起源于公元前3世纪的雅典,由来自塞浦路斯岛的哲学家芝诺创立。芝诺最初在雅典的广场上,一个名为“画廊”(Stoa Poikile)的柱廊里讲学,因此他的学说被称为“斯多葛主义”(Stoicism),他的追随者被称为“柱廊哲学家”。
斯多葛主义并非凭空出现的,它吸收了苏格拉底、柏拉图等早期希腊哲学家的思想,也受到了犬儒学派的影响。但与犬儒学派强调抛弃一切物质享受不同,斯多葛主义认为,物质本身并非坏事,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和使用它们。
斯多葛主义在罗马帝国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传播,代表人物包括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哲学家塞内卡、政治家西塞罗等。他们将斯多葛主义的思想应用于政治、伦理、日常生活等各个领域,使其成为了一种影响深远的思想体系。
二、斯多葛主义并非禁欲主义
很多人误解斯多葛主义是禁欲主义,这其实是对它的误读。斯多葛主义并不排斥享受生活,只是不被其所奴役。他们追求快乐而非痛苦,渴望朋友而非敌人,希望富有而非贫穷,但如果事与愿违,他们也不会感到强烈的沮丧。因为在他们看来,行为和道德上的智慧,即“美德”,才是唯一真实且至高无上的追求。自身品质比一切外物都重要,正如塞内卡所说:“幸福的生活是顺应自身本性的生活。”
人是有理性的动物,应该追求精神上的富足。将生活重心放在精神追求上,一方面能使生活更有意义,摆脱琐碎的物质欲望,另一方面也更容易实现目标。我们无法控制外在遭遇,却能控制自己如何应对。生活是自己创造的,与其执着于难以实现的物质目标,不如追求精神上的成长,例如掌握一门学问,实现一个道德目标。
三、斯多葛主义的控制二分法:掌控可控
斯多葛主义将所有事物分为两类:一是完全可控的事物: 比如我们的价值观、意见和为自己设定的目标。我们应该关注并投入时间精力在这类事情上。另一是完全不可控的事物,比如明天是否下雨,世界大战是否会爆发。既然此类事件完全不可控,我们不必为这类事情担忧,那只是杞人忧天。
当然,生活中还存在部分可控的事物,比如赢得一场足球比赛。对于此类事物,个体应该努力,但目标应设定在自身的努力和发挥上,而非输赢结果。
通过这种分类,斯多葛主义引导我们专注于自身可控的部分,以更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性。
四、预想不安宁,才能获得安宁
为了在逆境中保持心理安宁,斯多葛主义者会进行“消极想象”,预想可能发生的最坏结果,这是一种重要的思想实验。当你预想过失去的痛苦,反而会更加珍惜当下,并为未来做好准备。正如塞内卡所说,我们应该把每一天都当作最后一天来过。这种“向死而生”的思考方式,与东方哲学中的“禅”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你也可以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角度来理解。
五、主动迎接不适,拓展舒适区
斯多葛主义认为,为了最大程度享受舒适,需要不时体验不适,就像打疫苗一样,主动接触“病原体”,才能增强免疫力。那些试图逃避一切不适的人,反而更容易陷入痛苦,因为他们的“舒适区”太过狭窄。而那些能够主动迎接不适的人,则拥有更广阔的舒适区,在逆境中也能保持平静。当然,你也可以理解为年轻人要敢于吃苦。
六、战胜本能,获得自律
人的本能是追求舒适,总想着走捷径。然而,一个有想要有所作为的个体,必须战胜本能,获得自律的能力。而战胜本能的唯一途径,就是不断地与之对抗。这种对抗自我的过程虽然痛苦,却能塑造坚韧的性格,最终获得更大的满足感。正如塞内卡所说,忍受不适虽然不快,但成功克服后,我们会对自己感到称心如意,这种快乐源于战胜自我的成就感,远胜于之前忍受的不适。
总之,斯多葛主义的智慧,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积极的生活哲学,引导我们关注自身可控的部分,以理性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最终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幸福。它并非束缚个性的教条,而是一套帮助我们应对生活挑战的工具和方法,值得主权个人学习和借鉴。
回复